□本报记者 夏峰
面对外资银行上周起正式经营本地居民人民币业务的挑战,记者从部分中资银行了解到,该些银行正逐步加快各项应对措施的落实进度,以期在即将到来的“贴身肉搏战”中占得先机。
网点转型主打零售
相比外资银行,中资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网点数量,所以如何充分发挥网点的功能,成为中资银行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日前宣布,该行正在进行网点零售业务转型以及公司业务集约化经营的改革 。
光大银行表示,除了在上海保留2家特色公司业务支行外,其余30个网点进行业务转型,即专注于零售业务和公司结算服务。如此彻底的转型,在沪上的中资商业银行中尚属首次。
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正民告诉记者,该行几乎把上海所有支行网点转向零售业务,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点面向零售客户提供的服务、销售和交易功能,力争大幅增加零售银行业务的收入。
除光大银行外,建设银行等中资银行也已先后对网点进行改造。例如,今年上半年,建行聘请国际一流设计公司,针对网点内部环境的营造及功能分区,对相应的规范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而在新改造的一些中资银行网点,增强对客户的服务功能,都成为银行考虑的重点。
人才储备应对未来竞争
作为银行竞争的另一个重点,人才的比拼同样被各家银行关注。记者从招商银行了解到,该行的全国校园招聘宣讲会日前在沪举行,招行副行长唐志宏、招行上海分行行长姜明生等均亲自到场,可见人才储备工作在银行界的被重视程度。
业内人士称,随着国内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基本所有的中外资银行都面临缺乏合格人才的困境。“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银行自身所需要的人才,而‘挖角’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办法。”某中资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产品创新抢占市场
正如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近日表示的那样,银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竞争。 因此,尽快向客户推出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已经是各家中资银行的共识。
业内人士指出,产品创新不能成为简单的复制外资银行的产品链,长此以往,中资银行不但被削弱了产品研发能力,还会对国内银行业的品牌形象造成损害。此外,如何防范在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避免过高的产品风险积累,也是值得业内认真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