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容易钱”的国企有福了
[◎周年洋] 2006-12-16 00:00

 

  ◎周年洋

  学术编辑 专栏作者 现居北京

  “容易钱”是英文“easy money”的字面翻译,专业译法是低息贷款。但“容易钱”这个译法很讨巧,内涵“来得容易的东西不会珍惜”。翻译不同,意义也就比英文原义宽泛很多。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容易钱”一直是中国国企的专利。时事变迁,这样的情形还能延续多久?

  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这是中国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新格局中,国内银行将很难向国企贷款倾斜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上周的讲话表明,停征了12年的国企红利要上缴国家了。看来,多年享受“容易钱”的国企,其“容易钱”历史将要终结。

  国企曾经获得的“容易钱”有财政划拨、贴息贷款、低息贷款、利润留存等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容易钱”是国企的救命稻草,但随着市场化、国际化和国企改革进程,这些钱退出历史舞台势所必然。

  1978年之前,国企的所有投资都来自财政划拨,就像现在政府部门的办公经费一样,不用考虑资金效率,只要完成一定的生产指标即可。1978年开始大多数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到1980年代初期,有6600家国有企业实行了利润留成。1984—1986年间推行“利改税”政策,将国企的大部分利润以企业所得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1987年实行企业承包制后,企业“包盈不包亏”。据统计,1987-1991年间,承包企业欠收总额达51亿元,19亿元由企业自补,剩下的32亿元成为财政亏空。1994年以后国家财税体制实行全面改革,降低国企所得税税率,企业依法纳税,理顺了国家与国企的利润分配关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企不再获得“容易钱”了。李荣融表示,由于国企在中国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国有企业曾几乎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其中许多最后变成了坏账。”银行在没有实质的外在压力下,也愿意把钱贷给国企,这对于银行行长来说,是政治上正确的行为,永远不会有错。这样的做法,带来的是银行差不多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不能说全部由国企带来,也可能大部分由其带来。当然,由于那时的国企承担了很多社会职能,实际上是为国家和社会承担了不少成本。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国企额外的负担,无法推算,一本糊涂账。但是有一笔账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当年那些国企职工养老保险欠账达上万亿元,实实在在都留给了今天的政府。

  付出如此之多负担的国企,给国人带来了什么呢?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近期的一次讲话中透露,199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数量是6.47万户,盈亏相抵实现利润只有525亿元;到2002年企业数量下降到4.11万户,利润上升到2633亿元。国资委成立后,中央企业经过三年来的合并重组,目前还有161家,2005年资产总额10.6万亿元,净资产4.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3.7万亿元,实现利润6277亿元。这个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国民半个世纪的努力,现在每人有权拥有的资产只有不到1万元!

  中国国企与西方国家国企不一样,西方国企只做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只要民间能够做的行业就交给民间去做。中国国企则是四面开花,分布在能源、交通、通信、基础原材料、军工、机械电子、建筑、科研设计、贸易等诸多领域。很多行业是垄断行业,获得的是垄断利润,比如电信、石油等。在垄断的条件下,国民享受低水平服务,付出高昂的价格。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石化为例,中国移动双向收费,中国石化的油价只涨不落。它们获得的巨额垄断利润,与其说是它们努力的成绩,不如说是它们亏欠国民的结果。

  在获利的渠道上,它们占尽了国民的好处,可是,它们赚到的利润竟然不上缴国家,或者只上很低的税率。如果它们需要追加投资,可以从国有银行中获得大量低息资金甚至是贴息贷款。收入是“容易钱”、投资是“容易钱”、利润更是“容易钱”。如此之多的“容易钱”渠道,我们看到的多数国企却是效率低下、服务劣质、创新缺乏,原因很简单,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

  但是市场化、国际化的中国环境,已经给国企留不下多少“容易钱”的渠道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有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几大国有银行都已经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成功在香港或上海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将大为提高。在战略投资者和众多市场股东的压力下,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则将不再跟以前一样了,政策性贷款和向国企贷款倾斜的做法将逐步消失,代之以盈利原则和安全原则。加上现在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劲竞争,来自银行的“容易钱”将好景不再。国家作为国企的股东,在亏损时要承担亏损,在盈利时也要分享红利,国企上缴红利给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国资委不提出此项动议,我想全国人大也会在不久提出。

  惟一还能保有“容易钱”的就是国企的垄断地位。但这样的机会还能保留多久呢?在电信业,各类国有电信企业开始建立,就是这些同类国企,必将在电信业角逐,那时还能保持多少垄断地位呢?在国有大企业的“体制要市场化、管理要科学化、经营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其他行业的国企也将迎来更多的竞争者,或者其国内独家垄断地位被打破。

  当中国国企不再能得到“容易钱”时,它就面临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的境遇,不是通过占国民便宜,而是通过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获利,凭自己的实力获得资金。这类本可以交给民间经营的国企就脱胎换骨了,这类国企将不再是国家的负担,而变成国家的财富。那时,国家就可以只拥有数量极少的为公共服务的国企,让国企成为成熟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国企。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