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减产表决心 油价两天上涨3%
[] 2006-12-18 00:00

 

  □本报记者 朱周良

  

  欧佩克14日意外宣布从明年2月1日起再度削减日产量50万桶,该消息直接导致国际油价在两个交易日中上涨了近3%,重返每桶63美元上方。但有关专家指出,考虑到欧佩克减产的规模较小,且实际执行力度尚待观察,加上国际能源需求并未明显下降,欧佩克的最新决定不会改变油价的中长期走势,明年原油价格可能基本呈现相对稳定的走势,不大可能继续大幅上涨或下跌。

  “顶风”减产招致强烈指责

  由于10月 份已经宣布减产120万桶,且之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呼吁欧佩克不要急于再度采取行动,所以,此次欧佩克“顶风”减产也招致了国际社会强烈指责。

  受欧佩克减产的消息刺激,国际油价在14日和15日均大幅上涨,累计涨幅达2.98%,最新报63.22美元。

  国际油价今年7月中旬一度创下78.40美元的历史新高,最近几个月好不容易有所回落,而欧佩克再度减产,自然引起了美国等消费国的强烈不满。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原油市场分析师在14日当天表示,欧佩克再度减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明年市场对原油需求的增长预计将超过非欧佩克成员国产量的增长。EIA甚至指出,欧佩克在2007年甚至有充足的增产空间。

  EIA指出,根据他们的供需统计数据,非欧佩克成员国明年的原油产量的确将大幅增长,但明年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将更大。EIA预计,原油需求将以日均150万桶的速度增长,而非欧佩克成员国的产量增速仅为100万桶/天。

  而国际能源署石油市场分析部门主管伊格尔斯也表示,鉴于石油市场的供应已经趋于紧张,因此欧佩克进一步减产的决定是“不受欢迎的”,特别是考虑到目前的油价已经高企、供应风险也在进一步升高,而且冬季供暖用油高峰期已经开始。

  对原油供应及价格影响有限

  “欧佩克现在再度作出减产决定只是表明一个方向,表示他们希望油价回到该组织希望达到的水平,”专门研究能源问题的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童莉霞对记者说。

  专家分析说,欧佩克上次的减产都还没有充分落实,现在之所以又宣布减产,也是意识到了之前减产的实施效果不好。

  据油轮咨询机构Petrologistics上周发布的初步预期数据,12月份欧佩克的石油日产量将与11月份大体持平。统计显示,执行配额限制的欧佩克10个成员国12月份的日产量为2730万桶,比前一个月减少10万桶,但依然较欧佩克11月的产量目标高出100万桶。如果欧佩克完全履行从11月起减产120万桶的决定,该组织目前的实际日产量应为2630万桶。

  童莉霞指出,欧佩克不少成员国之所以都不希望“从我做起”开始减产,是因为目前的油价水平还在他们的预期之上。

  “我认为欧佩克的决定不会对市场带来特别大的冲击,”童莉霞说,“明年的油市供需不会有太大变化。”她分析说,在供应方面,非欧佩克国家明年的增产幅度可能超过往年,而需求层面,美国经济降温也不如预期那样严重,所以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不过,总体上,童莉霞认为,明年油价不会再出现前几年的疯涨局面。

  安哥拉入盟无碍中国原油供给

  □本报记者 朱周良

  

  此次欧佩克的会议公报还透露了另一个重大决定:安哥拉明年1月正式加盟,这也是自1971年尼日利亚加入欧佩克以来,欧佩克首次吸纳新成员。

  “不管是不是欧佩克成员,安哥拉还是会给中国供油,”童莉霞说,“况且安哥拉不会受到最新减产决定的约束。”

  据欧佩克主席道科鲁透露,安哥拉要到明年3月份才开始受欧佩克减产决定的约束。

  除此之外,专家还表示,中国目前的原油进口日趋多元化,可以选择的进口渠道不断增加,也有助于规避单一国家供应减少带来的潜在风险。

  童莉霞表示,她尤其看好明年中国从中亚和俄罗斯的原油进口前景,特别是中哈石油管道开通后,中国从东亚的原油进口可望稳步增长。

  按照中哈两国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相当于中国2005年原油进口量的15%。有专家指出,中国进口的原油绝大部分来自波斯湾和非洲,运送原油的油轮必须经过海上的长途跋涉,这就使其极易受攻击。而中哈两国陆上相连,与海上运输相比,更安全便捷。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