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要做好迎接大发展的准备
[] 2006-12-18 00:00

 

  □本报记者 王文清

  

  随着资本市场牛市的确立和投资者逐步走向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基金业正在进入一个市场风险低、规模扩张快的黄金阶段。中信基金总经理吕涛提出中国基金业应摒弃小富即安的心态,做好迎接大发展的准备,在业绩层面、管理层面、人力资源层面、市场形象层面做到全面提升。

  人才匮乏仍是首要制约

  吕涛认为,A股市场制度性难题的解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清晰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 均大大降低了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为基金业提供了大发展的机遇。

  对于行业面临最迫切的问题,吕涛认为首先还是人才缺乏,“市场扩张速度这么快,确实这个行业人才还不够,能够适应基金业完全的科学化、理性化工作要求的人才更不足,我觉得这是一个深层的问题。在今年年底金融业进一步开放之后,基金公司还将面对外资机构的人才挖角。”中信基金近两年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公司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在吕涛看来人才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透明是健康发展的关键

  衡量一家基金公司好坏,吕涛对透明化尤为看重。

  “基金本质上从事的是代客理财,与客户和社会建立信任是它的生存发展基础。透明本身在某种程度是一种社会监督,越透明则大家越放心。对基金公司来讲,越透明自己做事就越需要谨慎,这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机制,敢透明才是一个好公司”。吕涛说。

  虽然基金行业整体来说是一个相对透明的行业,这保证了基金公司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但从管理的角度吕涛还是希望中信基金可以更透明一些,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投资人沟通,相互之间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基金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吕涛坦言目前的基金评价体系中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基金业绩方面,集中关注基金的净值表现,而对基金的风险度和基金净值增长的稳定性等因素往往体现不够充分。

  在基金评价体系应增加的信息方面,吕涛认为应突出业绩的稳定性,另外公司的制度结构、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的完善有助于促使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从更长远的角度去努力,也更有助于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吕涛认为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很多基金也许短期表现非常耀眼,成为基金公司的卖点,而它的长期情况如何,一家基金公司的平均业绩表现如何,一家公司的制度建设如何,事实上往往是容易被市场忽略的。吕涛表示,在牛市阶段时缺陷也许不会显现出来,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既容易形成对投资人的误导,也不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