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7亿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告罄
[] 2006-12-19 00:00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仍需要加强产品的流动性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本报记者 苗燕

  

  历时两年,首批面世的37亿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让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携手走到了一起。昨天,东方和信达联手召开了国内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成功媒体见面会。“只要产品能顺利发行,我们不在乎谁才是‘首只’。”信达的一位人士昨天表示。而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面世,成为资产管理公司战略转型的又一个起点。

  据有关人士透露,截至昨天中午12点,两只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均已销售完毕。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银行间机构投资者参与了认购。另外,有保险公司也参与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认购,但仍须获得保监会批准。另有一家外资银行也参与了“东元2006-1”产品的认购。

  证券化的不良资产产品是“金子”

  据介绍,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分别为东方公司发行的“东元2006-1”和信达公司发行的“信元2006-1”。两只产品的优先级产品规模分别为7亿元和30亿元,法定存续期分别为3年和5年,产品固定收益率分别为3.7%和3.8%。

  同以往较为让人熟悉的打包拍卖方式相比,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仍然尚不被熟悉。东元2006-1的承销商银河证券投行总部债券业务部副经理周一红表示:“拍卖就相当于我们卖一个贫瘠的矿,里面的金子还需要拍卖人自己发掘。但是经过资产证券化以后,实际上我们已经提炼出来了金子,投资者是在买金子而不是在买矿。”

  信达总裁田国立也表示,投资者可以完全对证券化产品放心。该产品一定会实现其承诺的收益率。

  对于拍卖与证券化之间的方式选择,“信元2006-1”的承销商中金公司的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赵晓征分析说,很明显,购买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是银行间的机构投资者,这是一群风险偏好比较低的投资人。而拍卖资产包的风险相比之下大得多,且拍家都是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非常有经验的人。但回报很可能不能达到3.8%的固定收益。

  但赵晓征同时指出,对于什么样的产品必须选择拍卖,什么产品必须选择证券化是没有严格要求的。两者之间不存在“非你即我”的情况。

  扩大规模和加强产品流动性是重点

  据透露,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圆满完成,首批不良资证券化产前后经历了将近2年的时间。而这样的速度是无法打造一只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的。

  业内人士指出,这项业务的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环境和条件比较成熟的话,变成一种规范的产品和业务,也就能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赵晓征对记者表示:“从这次发行来看,基本条件都已经创造了。但要长期发展,我认为规模要扩大,另外,操作要快一些。不能用这么长时间。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了,以后在审批方面还需要更标准化。”但他同时指出,环境完善应该是逐步的。

  周一红也指出,产品的流动性是任何产品发展壮大的基础。她说:“任何产品的壮大发展都需要流动性,37亿的流动性是较小的,流动性小对投资者就必然有一定的损失。所以我们的定价就包含了流动性溢价的部分,来补偿它流动性小的损失。”

  另外,他们认为亟待改善的外部条件还包括,加强投资者对于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正确认识。

  资产管理公司战略转型起步

  眼下,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战略转型的最终方案。坊间传闻,由财政部主导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方案目前已接近定型。方案将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证券、基金、银行等业务,从而完成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转变。

  “而商业化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融资渠道的商业化。通过资产证券化把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这样对解决下一步的商业化融资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信达副总裁陈孝周指出。

  在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前夜,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称:“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开端,对于我们的战略转型是一个起点,是商业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他表示,今后资产管理公司将在更深的层次参与市场化竞争和商业化运作,在完成管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任务的同时,将为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