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料行业快速发展,也为西北化工带来机遇 资料图 |
|
□本报记者 石丽晖
尘封十年的厂区搬迁计划在轰鸣的掘土机中变成现实,土地置换未来将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支持公司在涂料及相关行业做大做强,主业也在上市后连续9年下滑后止步,首次出现大幅增长,历史遗留问题一一化解,市场形象不断提高,银企关系逐步恢复,2006年公司预计实现盈利2000万元左右,有望在2007年摘掉ST帽子。这一切,都发生在ST化工(000791)一年半前换了新一届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后。
新班子带来新气象
“西北化工还不是最强的上市公司,但要做最实的上市公司。”日前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杨建忠说。
对于这样一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公司,能够说到做到实非易事。该公司过去管理混乱,乱投资、乱担保现象严重,给公司造成了沉重的经营包袱。截至2005年6月前,公司对外投资损失6804万元,违规担保、委托理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1.52亿元,拖欠职工“三金”1600万元,银行逾期贷款2.26亿元,企业信用等级从AAA级降为C级。主业涂料产量从1992年的2.3万吨下降到不足9000吨。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杨建忠领导的经营班子以搬迁为机遇,进行扩能改造和技术产品升级,并实施管理改革。
公司将搁置多年的厂区搬迁落到了实处,董事长杨建忠亲自跑批文,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新厂区于2006年5月开始平整土地。半年过去了,西北化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削山工程,挖走了200多万土方,获得了260亩土地。现在三通一平已经完成,项目一期将新增5万吨涂料产能,2007年3月,将建成三座钢结构整体厂房,8月完成主要涂料生产线的搬迁、调试生产。这种速度在西北化工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本次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有一项议案是出售公司持有的兰州东部永新商城有限公司股权。此举将为公司带来7346万元收入,实现3216万元收益。过去,西北化工51.77亩土地在与合作方的合作中,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在公司新一届班子的努力和省政府、省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解除了合作,挽回损失5000多万元。除了上述的50余亩土地,目前厂区还有117亩土地,可做二类商业开发。该地块升值空间很大,待2007年8月主体搬迁完成后,这块土地资源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后期项目建设提供支持。
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国内涂料行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西北涂料市场每年的消耗量在5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10%。但西北涂料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的1%。市场主要为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涂料企业所占据。西北化工的前身西北油漆厂是老牌涂料生产企业,曾经排名全国前五名。虽然现在它仍是西北最大的涂料企业,占整个西北涂料产量的“半壁江山”,但鉴于西北涂料企业已溃不成军,这个“筷子里的旗杆”也不算挺拔,产量仅占西北市场容量的5%。
董事长杨建忠对西北化工的弱势毫不回避。他认为,公司的营销队伍相对薄弱,需要快速提高。营销体制改革就此展开,一切围绕市场转。于是,在11月涂料行业的传统淡季,公司实现销售回款1500万元,比上年的700多万翻了一番还多,创历史新高。他认为,西北化工的中、青年技术人才储备还有待加强。通过分配体制改革,将分配向科技人员、有贡献人员倾斜,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他同时认为,西北化工的强项还是比较突出的。公司的综合技术力量在西部具有优势,而且西北化工位于西北五省中间,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兰炼、兰化等上游企业距离公司很近,供应有保证,价格也较优惠,因此,公司具有比沿海竞争对手更强的成本优势。公司有条件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加快发展。
向管理要效益
西北化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2005年的调整后,公司出现了历史转折点:各项管理工作走向正轨,彻底扭转了上市以来主业下滑、经营亏损的局面;通过集中抓主业,2005年摘掉了*号;2006年重点抓效益,有望于2007年摘掉ST帽子。
针对西北化工人员包袱重、人浮于事的情况,公司将180多人分流到了集团,将外聘的300多名不合理用工清退,大大减少了人员负担。2006年,西北化工年人均产值15万元,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这“一升一降”标志着管理工作正走向正轨,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司将继续通过提高自动化生产率、提升技术含量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劳动生产率增长5至8倍,达到年人均产值80万元以上。
2006年,西北化工产量增加30%,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27%,创公司有史以来最高增速。而在这种情况下,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经营费用“三费”却下降了30%。由于理顺了采购管理体系,公司在原材料涨价20%的情况下,采购成本只上升了3%。种种数据显示,公司的管理效益成果斐然。
有一个诚信务实的管理团队,一支自强拼搏的职工队伍,西北化工的目标将会在他们的行动中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