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金融·证券
  • 8:价值报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特稿
  • C11:钱沿周刊·特稿
  • C12:钱沿周刊·特稿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6 年 12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3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3版:艺术财经
    艺术市场 将走进平稳期———访中国嘉德胡妍妍
    艺博会开始新一轮竞争
    艺坛新时尚———卡通
    艺术市场依旧呈现投资特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艺术市场依旧呈现投资特征
    2006年1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书麟
      上周,时已冬至,国内秋拍基本结束,从市场反馈看,普遍认为艺术市场从开始的爆发期进入调整期,但市场内对艺术品的热情依旧较多地停留在投资层面。2004年开始,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市场,推动市场迅速膨胀,虽然使艺术受到空前关注并蓬勃发展,但从消极的一面看,大多数人并不是站在热爱的角度上购买艺术品,目的在于投资,这使艺术市场呈现出投资驱动型增长态势。

      中国拍卖市场过分强调了艺术品收藏中的投资保值等金融功能,而多多少少忽视了艺术品的审美教育、社会人文等等功能。股票投资的行为被照搬到艺术品投资中,逢低吸纳逢高释出,完全是理性化的投机金融行为。从2004年起,艺术品价格被迅速抬高,在高额利润诱惑下,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形成不断扩大的投资市场。投资增长继而推动市场对艺术品的需求猛增,刺激艺术家和艺术品以更快的方式迅速增长,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艺术品的产能过剩。艺术市场越做越大,泡沫也随之膨胀。这虽然是需求推动的膨胀,但这种需求是投资的需要,而不是艺术收藏的消费需求。投资驱动型资金增长,使艺术市场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真正的艺术消费微乎其微,这种状况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形成生产过剩的危机。那时如何获利出局?谁来接盘?当年日本高价从世界各地买回来的艺术品,在泡沫破灭后仅以1/3的价格售出,之后日本艺术市场便进入了长达10年的冰河期。

      投资驱动型增长带来的不仅仅是最终泡沫破灭的悲凉,同时也造成了对艺术本身的伤害。其一,这种过剩虽然催化了大量艺术家产生,但也造成艺术家整体质量下降;其二,艺术品信任度和安全感降低,不仅艺术品商人的信誉被看低,艺术也被丑陋化,严重破坏艺术的发展环境。

      从今年秋拍看,虽然市场上呈现出理性购买的趋势,购买观念似乎成熟很多,但这种成熟,只是停留在艺术品投资行为方面,买家从短线投资转向精品化的长线投资,但整个艺术界的“投资”特征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