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金融·证券
  • 8:价值报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特稿
  • C11:钱沿周刊·特稿
  • C12:钱沿周刊·特稿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6 年 12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1版:钱沿周刊·特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1版:钱沿周刊·特稿
    外资银行理财,为2007做准备
    信托 有惊喜 有焦虑
    基金 2006全面复苏
    QDII 理财系新军2006遇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 有惊喜 有焦虑
    2006年1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大伟 制图
      

      □周刊记者 朱莉

      

      2006年是信托业从事“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业务的第四个年头,从信托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来看,并未再现前几年年增长率30%以上的辉煌,仅比2005年略有增长。

      此消彼长

      受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银监会“54号”文的共同影响,从8月份开始,房地产信托发行持续低迷,使得这个昔日主导信托产品的重要投资领域成为如今的“重点避开”领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全年信托产品发行的数量、规模和收益水平。

      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异军突起,算是给紧缩的信托理财点缀了一抹亮色。受证券市场持续走强的影响,今年此类信托产品大增,约占信托计划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以绝对优势超越房地产信托,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托理财“热点”。运作方式上也不断出新,如专打新股、机构化安排、与私募基金公司合作等,不仅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也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更多的选择。

      酝酿变革

      然而,年底银监会下发的三份讨论稿的威力,对信托市场而言不亚于一枚核弹。讨论稿显示出的管理层主要思路是,限制“银行类”资金信托业务发展;抬高委托人的合格门槛,单个资金信托计划的自然人明确规定不得超过50人,且个人收入在最近两年内的每年收入要超过20万元,最低购买金额不少于100万元;禁止信托公司开展实业投资;放开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取消信托公司投资金融产品的80%的比例限制等。

      这意味着信托业花4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盈利模式差不多要推倒重来,事关全国56家信托公司、3000多从业人员的吃饭问题;对信托理财市场来说,基本上信托要挥别中小投资者了。当然,在新办法正式出台之前,并不排除政策会有所松动。但信托作为富人理财工具的定位似乎无法动摇,而且投资方向将越来越向金融市场集中,这也是管理层要求抬高委托人门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