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通知内容主要涉及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如何加快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汽车厂家均认为,该通知将对未来5至10年中国汽车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一会形成几家汽车航母,其二未来自主品牌军团将壮大。
汽车业或将大洗牌
控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异地建设分厂,成为该通知的重要内容。其主基调是:对产能利用率高、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继续给予支持,对产能利用率不足、产品供过于求的企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而这一内容实际上将助长大型企业的发展。
通知明确指出,“上一年汽车销售量必须达到批准产能的80%以上;原建产能未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上一年汽车销售量应不低于:轿车10万辆,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5万辆,多用途乘用车(MPV)5万辆,其他乘用车8万辆;重型载货车1万辆,中型载货车5万辆,轻型货车10万辆,微型货车10万辆;大中型客车5000辆,轻型客车5万辆。”但“汽车生产企业兼并其他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分厂的不受建设分厂有关条件的限制。”按照这一说法,2006年轿车销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有10余家,包括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福特汽车等。
“这些企业基本上或背靠大型汽车集团,或为新生代的自主品牌排头兵集团,因此通知将推动汽车集团的大洗牌。”申银万国汽车分析师王智慧说,“从历史经验看,扶大削小后,竞争变得有序,汽车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将减少。”
曾参与该通知制订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吴松泉表示,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间的跨地区、跨部门联合重组,建立几家大型的汽车集团正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意图。
目前,我国汽车有超过100家整车生产企业,约80家汽车集团。但从2003年到2005年,前三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49.3%下降为46.1%。
发改委及其他部分的官员屡次出席相关会谈时表示,中国汽车生产总量都抵不上一个通用汽车。建立大型汽车集团应对未来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主管部门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谁自主创新谁受益
“自主创新应该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一个追求。”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说,“但打造中国自主品牌不能只靠我们这些小弟弟。从来都是高个子来顶天。像一汽集团这样的老大哥加入,才能增加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实力。”
在通知出台后,祁玉民盼望的这一天会越来越早来临。
通知不仅从制度上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了支持,且从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上刺激自主创新。
通知指出,“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把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和自主品牌培育列为重要考核指标,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产品。”且“各级政府部门应率先采购节能环保和采用新能源的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的产品,为普通消费者做出表率。”
目前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上均具实力的中国汽车企业集团仅有2家———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集团。据记者了解,上汽集团自主品牌荣威已经进入了江苏、上海的政府采购名单、目前正在竞标广州政府采购名单。
“无论在自主研发、利用资本市场上,已经整体上市的上汽集团都走在了竞争对手前面;而战略思路清晰的长安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均早在研发上投下巨资。”王智慧表示,“在新政策下,未来这些企业将最具潜力。”
■记者观察
产能过剩苗头显现
去年底以来,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过热的声音不绝于耳。今年上半年,关于国家有关部门将针对产能过剩、出台相关政策的说法就已传出。但该政策遥盼半年后,才出台。在记者采访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后,大多数人表示:由于涉及面过广,各利益群存在矛盾,因此该办法一直在探讨过程中。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事不宜迟。
“产能过剩不容忽视。尽管明知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甚至会销不了多少辆,但还有些地方忙于搞汽车项目。”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长此下去,将消耗各地方的财力、加大对钢材等资源的需求。”
据统计:截至2005年7月1日,我国汽车行业已形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整车生产能力约800万辆,在建产能约220万辆,陆续在今明两年建成后整车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辆。2005年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1.5%,其中轿车行业72.5%。
而供需矛盾正在不断加大。贾新光认为,如果这些产能成功实现,以目前的需求增长率,产能利用率将会进一步下降。
尽管产能利用率不足是一个常态,但发改委也注意到另一趋势:部分车型供不应求、生产能力不足。因此,在多方参与讨论后,发改委将对汽车产业的控制定调为———控制结构性过剩。
因此,终于在新的一年快来临时,发改委给了一个说法:在现有汽车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把鼓励重组、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放在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