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广告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专版
  • 16:人物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信息披露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公司调查
  • B5:海外上市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公司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6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丙戌盛景 名师变身“白居易”
    《帝国的回忆》
    “蓝海”潮流正急 “梦想”今日成真
    《对冲基金风云录》
    财经书市岁末回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丙戌盛景 名师变身“白居易”
    2006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李华芳

      

      按照经济学者的看法,每一种可能的生活都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缩影。出版物与经济发展通常有正相关关系,经济形势越好,出版的书籍就越多,经济管理类著作尤甚。当我们能在盗版书摊上发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詹姆斯·米勒的《活学活用博弈论》时,大抵也能了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名不虚传。

      2006年的经济学出版物,在普及性读物以及专业性著作上都有增强。而且从国外引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版的经济类书籍至少要落后于国际10年,而现在这个时间差已经到了一年之内,不过在翻译质量上有所下降。对于经济学的读者来说,这恐怕也是为了速度必须付出的代价。

      普及性经济学读物

      延伸到了冷僻领域

      代表作品:《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欢乐的经济学》

      

      在普及性经济学读物上,2006年可谓“百花齐放”。不仅传统的微观和宏观上的普及读物流行,而且在犯罪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等较为冷僻的领域里,普及读物也大放异彩,并且广受市场欢迎。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已经是第二版了,这位弗里德曼是向凯恩斯主义开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子,在经济分析上子承父业。老弗里德曼提出的一些方法,在小弗里德曼的分析中屡有展现,当然小弗里德曼生活在新时代掌握了更多的分析工具,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也拓展了老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自由选择》等著作中提到的议题。

      凯恩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丰碑式的人物,而《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被当成理财读物,似乎是对他的大不尊。不过韩国人柳泰宪不按牌理出牌的架势,恰恰使本书受到了网络时代阅读者的垂青。通过一个虚构的小说故事,把小吃店的生意经娓娓道来,并适当结合与发扬凯恩斯的理论,使这本书在吸引大众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方面,有独到功劳。想来这也是普及读物的重要功能。当然,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成为有钱人的读者,或许会获得启发,但未必真能赚到钱。

      戴维·亨德森是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主编《经济学前沿百科全书》体现了他的地位与实力。大家去写一本结合自身经历的《欢乐的经济学》,对于读者来说是件幸事。亨德森认为经济学一贯是一门快乐的科学,他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改变了大众对经济学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的印象。亨德森的生活故事生动易读,跟随他的经历,读者可以轻松明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逻辑。奉行自由主义立场,亨德森在指出自由市场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政府的普遍干预带来的恶果。亨德森言之凿凿:政府并不能保障你的老年生活,唯一能对此负起责任的只有你自己。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本书“是为自由社会吹响的号角”。这是“一门关于市场经济的必读课”,也是一本对自由市场和自由社会做出充分解释的书。

      学术大家探索性尝试

      广受欢迎

      代表作品:《魔鬼经济学》《卧底经济学》《蝴蝶效应经济学》

      

      2006年在经济学普及读物上屡屡有负有盛名的大家一显身手,促进基本的自由经济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这好像成了一个趋势。

      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延续了加里·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使用的经济分析手段。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应用到种族歧视、犯罪罚款、生不生小孩等问题的研究上,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围,他也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少法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认为贝克尔抢了他们的饭碗。不过贝克尔不以为意,时时背诵伟大的马歇尔说过的一句话自勉:“要是你觉得一个问题重要,就不要管它是不是经济学问题”。在追随者中,最出名的就是克拉克奖获得者史蒂芬·列维特了。

      列维特顺着贝克尔的路子继续前行,他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寻找证据,并且给出解释,揭开了隐藏的真相。凶杀案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减少,这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们找到了类似于死刑的执行带来的阻吓作用(犯罪分子被吓坏了)、增强了警力以及建造了新的监狱(犯罪分子都给关起来了)、枪支回收(没有枪了凶杀的可能性就小了一点,毕竟枪是最可怕的武器)等等,这些理由充分吗?列维特发现,犯罪分子死都不怕,所以死刑的恐吓作用微乎其微;增强警力和新造监狱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在警力没有增加监狱没有建造之前,犯罪率就开始下降了,所以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的;枪支回收也不是理由,瑞士所有人都有枪但犯罪率奇低,也就是说枪支本身并不会引发犯罪。列维特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是因为原来可能成为罪犯的那批人没有被生下来。所以结论就是堕胎造成了犯罪率下降。

      当然对于如此惊世骇俗的结论,几乎所有人都质疑列维特,你怎么知道生下来的小孩子就会成为罪犯?列维特的理由是堕胎的女子的年龄段和经济情况,他找到的证据表明,自从堕胎合法化之后,大量选择堕胎的女子要么是养不起孩子、要么是还没有准备好当母亲,无论哪种情况下,孩子出生的环境肯定是非常糟的。不能否认出生的孩子可能会长成另一个林肯,但是成为罪犯的几率更高。

      曼昆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里鼓励人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曼昆的文字在沉闷的经济学领域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发现了经济学的趣味所在。蒂姆·哈福德的《卧底经济学》(The Undercover Economist)在英国一面世就引来了无数拥趸,情形堪比易中天在中国的热火劲。与曼昆的教材写作手法不同,哈福德延续了专栏写作需要面向大众的“白居易”写法,尽量做到妇孺皆知。可以这么说,在哈福德看来,能阅读报纸的读者,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无非是,首先要掌握经济学家看世界的门道。

      列维特直接继承了贝克尔的分析方法,而哈福德从身边的例子入手开始其经济学分析之旅,其方法与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脉相承。哈福德希望读者能看到日常秘密背后的乐趣。对诸如你喝咖啡谁赚钱,如何面对超市的价格歧视,在市场中怎样发现真实的信息,如何处理外部性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在医疗服务市场如何揭开内幕等问题,哈福德都提供了精彩解答,而所有这些都是卧底的结果。

      除上述传统分析之外,奥默罗德的《蝴蝶效应经济学》另辟蹊径,突出了近来在主流学界热门的“行为经济学”。奥默罗德强调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社会是有生命且可以适应和学习的生物。如果从经济学上刨根问底,也不难从《国富论》的片言只语中读到这类想法。关键是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机械原子式的人。比如说,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一个人做出决定是理性决策,而且其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但现实中个人受他人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

      奥默罗德超越传统的边界,把受他人影响的行为者模型应用到犯罪问题中,发现与现实的拟合要好于新古典理论。对犯罪的解释,有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在先,但两者的分野还是很明显。列维特始终还是坚持经济人假设,他判定监狱的作用不大,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而在奥默罗德看来,这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人会相互影响的缘故。在一群人中,犯罪分子数量较多,那么整体上这组群体的犯罪率可能会更高,因为犯罪分子会影响潜在的人成为罪犯。例如把人分为不可能犯罪的,潜在犯罪组,以及犯罪组,并加上两条简单的规则,一个群体内犯罪分子越多,其他人转化成罪犯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犯罪分子改邪归正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惩罚高的时候犯罪率也可能高,而在惩罚低的时候犯罪率也可能低。

      原创著作卓尔不群

      代表作品:《身边的博弈》《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

      

      2006年中文世界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中,译著琳琅满目,国内作者也不逊色。对于当下经济学中使用最多的博弈论,在临近年底的时候,出现了一本很好的普及读本《身边的博弈》。正如作者董志强所说,这是给不懂数学但又对博弈论感兴趣的人写的。借用该书封底的一段话,希尔伯特说真正的数学大师是能向偶然在乡间小道遇见的农夫讲清楚什么是微积分几何的人,而博弈论的高手也是能向不通数学的人讲清楚什么是博弈论的人。董志强这本《身边的博弈》就展现了博弈论高手这样的风采。

      而另外一本书实际上是报刊文章的合集,但由于其紧随中国转型的脚步,对中国改革贴身紧逼,其逻辑清晰言辞有力而显得卓尔不群。这就是周其仁的《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与交易费用将当下中国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的,当今国内大概无人能出周其仁之右了。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而在宏观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于中国的转型期来说,能有助于我们拨开笼罩在各个改革领域内的迷雾,看清楚这个经济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