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宏斌
从今年5月证券市场恢复融资功能以来,已有60多家公司完成IPO发行。不过在这些新上市的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家来自湖北。不仅如此,该省在新股储备方面也鲜有亮色。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乃至中西部地区排队发行新股的形势面前,昔日证券大省的处境有些尴尬。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也就是证券市场暂停融资功能前,湖北省共有63家上市公司(含2家B股公司),其中A股上市公司占沪深A股公司总数的比例接近5%。就在2004年当年,湖北共有5家公司发行上市,2家公司通过公开增发、配股进行了再融资,筹资金额共计111.39亿元,占当年境内证券市场融资总额的12.8%。在二级市场上,早年“鄂股板块”也屡屡有令人惊喜的表现。
不过,这种兴旺的势头正成为历史。自股市恢复融资功能以来,湖北至今无一家企业发行上市,在证监局备案发行的企业家数为零。湖北省发改委此间曾组织举办过全流通体制下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共有60多家湖北公司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但根据记者此后初步了解的情况,这些企业中实质推动IPO的寥寥无几。
更有意思的是,往年,投资银行曾频频光顾湖北接洽项目,如今也难再见他们的身影。记者日前还获悉,南方一投行大佬在股改基本收官后,已于近期撤回了其湖北业务项目组,改为转战其他省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记者采访了部分证券研究、投资银行、政府等各界人士,大家认为原因很多,比如,湖北历史上证券发行高峰期其实正临国企改制高潮,湖北省集中推动了一批企业通过改制走向了证券市场。如今这一因素已大大降低,后续的一批改制企业,包括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造船厂、长动集团、葛化集团、一棉集团等特大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离改制上市仍还有一定距离。而湖北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整体上仍处于初创阶段,要么不够上市标准,要么缺乏上市动力、缺少融资项目,导致迄今在中小板中仍只有一家湖北企业。
再者,大规模的融资上市也暴露出了一些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近些年,湖北不少上市公司表现差强人意,个别公司上市不到两年即“变脸”,近3/4的公司丧失了再融资能力,重组频繁发生。这也让一些企业操作发行上市时更加谨慎。
此外,政府部门协调推动不力也是因素之一。据记者观察,今年以来,湖北省相关部门在储备上市资源方面鲜有大的动作,职能部门间缺乏横向的协调和推动。更有政府官员明确地告诉记者,目前“在招商引资和股市融资两者间,一些官员对前者的兴趣更大”。
在今年3月召开的湖北省证券期货工作会议上,湖北提出“十一五”期间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至少要达到400亿元。时间过去快一年,除了一家配股和两家定向增发共融资约15亿元外,湖北再无新的融资动作。400亿元,这一令人振奋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