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
2006年12月底,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下称“戴克集团”)宣布与安徽芜湖奇瑞汽车签订合作意向书。此举似乎意味着,戴克集团与奇瑞汽车联手进军海外市场的好事将近。但记者获悉,由于双方仅签订合作意向书,且进一步合作事宜仍在谈判中,故此事仍有波折。
“仓促”的意向书
在外界看来,这次意向书签订抛出得有些仓促。在临近2007年的最后几日,戴克集团匆匆对外宣布:与安徽芜湖奇瑞汽车签订意向书,双方将共同生产小型轿车,销往北美、欧洲。但据知情人士了解:此前,戴克集团和奇瑞已就相同内容达成意向。因而事实上,双方签订合作意向书的时点早于12月底。
那为什么口风极严的戴克集团要在12月底,匆匆抛出双方签订合作意向书这一消息呢?其中一个理由是:戴克集团事先曾承诺2006年底签署该协议。因此,迫于对股东交待的压力,戴克集团将第一步的合作协议公之于众。
另外一个理由则是:戴克集团在海外面临极大的压力。2006年第三季度,戴克集团的销售收入为50亿欧元,同比下降8%;盈利达5亿欧元,同比下降37%。寻找更有竞争力的市场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已经成为戴克集团的当务之急。凭借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占领欧美小型车市场,是戴克集团的如意算盘之一。
2006年1月,戴克集团曾与中国吉利汽车谈判过代工生产一事,未果。而与奇瑞汽车的谈判则相对顺利地进行。
好事多磨
尽管戴克集团如此在意与奇瑞汽车的合作,年轻的中国奇瑞汽车却显得并不那么着急。昨日,记者致电奇瑞汽车高层。其透露,“双方的合作细节尚未确定,合作并非限于代工。一旦最终的合作协议落定,将创造全新的合作模式。”
记者获悉,双方合作的第一部分即为代工:由戴克集团在奇瑞汽车5款车型中挑选,并调试、改造;其后由奇瑞汽车代工生产,贴上戴克集团下属的商标,销往欧洲、北美市场。这5款车原为奇瑞汽车为梦幻公司设计的,拟打进美国市场的产品。戴克集团向奇瑞汽车支付代工费和研发费。
双方合作的第二步为合资。看到奇瑞汽车的迅速壮大,戴克集团颇想借力,但又担心培养一个与之竞争的中国对手。正是这种顾虑,导致双方合作的第二步谈判进行得相当不顺利。
记者获悉,戴克集团出的条件相当优厚,可谓要钱给钱,要技术给技术,但条件也相当苛刻———双方必须捆绑在一起。如,戴克集团可以提供巨额资金,甚至可以将克莱斯勒300C放到奇瑞来生产。但不受束缚的奇瑞汽车不愿接受“捆绑条款”。
因此,合作协议的第二步能否达成,仍需看奇瑞汽车的“脸色”。如果第二步未能达到,是否会影响到代工合作,则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