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管理层积极推动国有银行上市之前,就反复强调过,“上市不是目的”。那么,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本”与“末”的问题。通过坏账剥离、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建立现代金融机构,这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是花费巨大成本后必须达到的结果。
事实上,在近年来大规模银行业改革进程中,上市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故事。建、中、工三行成功上市,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收益颇丰,各方于是开始酝酿复制这些成功故事,农行自然成为下一个故事的主角。
目前媒体披露出来的信息是,汇金公司将再拿出9000亿元作为农行股改上市的成本,同时以仿效工行股改的模式化解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在主导权上的的争执。
有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拉开序幕、在几大上市银行纷纷退出县域、农村金融急需结构性调整的关头,作为农行理应发挥更重要的支农作用,不宜上市。尤其是,国家已经为国有银行上市埋单花费数万亿元,不应该无限制的投入。
那么农行是否一定得上市?我们说,必须要上市。
上市能够界定产权,以股东多元化带来国有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改善,同时改善内部人控制、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外部监管;加大对管理层压力,减少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上市也可以减少政府干预,建立市场评价基准,解决代理人难题。而这些也正是农行目前所急需的改革要素,也是中国银行业沉疴之所在,上市不是目的,但却是一剂良方。
因此,从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健康发展而言,农行必须上市,补齐木桶上这一最短的一块。其实,为避免被分拆,达到整体上市的目标,农行已按照管理层要求,对发展战略做了多次修正,更明确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行投放的涉农贷款和投向县域的贷款不低于全行年增量的30%”的口号,并要继续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这不由得令我们思索,保持着这些国有银行的传统特色,是为了证明农行依旧“姓农”吗?这离一个上市的公众银行的标准有多远?因此我们认为,农行上市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彻底划清政策性和商业银行业务,撇清所有行政“支农”任务。
上市后的农行将是真正的商业银行,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框架、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具备持久盈利能力的商业化金融机构。而将政策性支农任务交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惟有如此,才能让近万亿成本花得其所,也才能达到银行业改革的真正目的。断不能为获得国家注资和批准上市,而披上政策性支农的外衣来作为交换。“农村扶贫工作”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并重,只能使农行成为双头怪兽,而倘若此,只能是削足适履、违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初衷,最终可能两边都做不好。
以继续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之名行商业化经营之实,或反之,只能是权宜之计,事实上万万行不通,这已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经历过的惨痛教训,国家已花费数万亿真金白银去购买这个教训。政企不分只能重蹈覆辙,方向不明则会损害股东利益。
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更好地建立真正现代金融机构,为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健康稳定的定海神针的话,那么农行在没有满足彻底分开、分清业务范畴的前提下,管理层对农行上市应做更周全的考虑,不必急于上市,更应合理定位其支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