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观点·评论
  • 5:证券
  • 6:时事·国内
  • 7:专版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13:上证研究院
  • 14:上证研究院
  • 15:研究报告
  • 16:专栏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专家
  • C12:钱沿周刊·广角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7 年 1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3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3版:艺术财经
    博览会与双年展
    当代艺术市场 在调整中走向专业
    北京—艺术博览会新格局
    韩国艺术品收藏的新方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代艺术市场 在调整中走向专业
    2007年01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访资深投资专家伍劲

      □严冰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艺术市场激烈动荡和发展的一年,如何分析2006年艺术市场的变化?记者采访了资深投资专家伍劲。

      2006年是艺术市场的调整年

      2006年拍卖市场的重点当然还要说是中国当代艺术,但伍劲认为,当代艺术“热”的说法是站不稳脚的。这里说的中国当代艺术指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之后产生的代表性作品。2006年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上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纽约的春拍,之后这个领域的成交额不断在放大,资金大批进入,各种指标在增长。但是到了2006年秋季却出现了成交率降低。他分析这个降低的原因就是投放量的问题,打比方说市场能够支撑的量是500张,但是投放了1000张,那么成交率自然就降低,这种无效投放量不能说明问题。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对当代艺术的投资是比较盲目的,拍卖行对于当代作品的选择太过宽松,传统写实的东西又流于庸俗,资金投放没有回报。那么2006年就是一个艺术市场的调整年,当代艺术走红中暗含了作品质量的进一步分化,就是说好的作品卖得更贵了,而一般的作品就出局,这个分化的趋势在秋拍后更加放大了。比如有人前年15万买入的毛焰作品去年9万就卖出了,但同样是毛焰的作品,也拍出了170万的高价。面对这种日趋复杂的情况,藏家就要更严谨和苛刻地选择了。

      新的资金来源将成为市场支柱

      伍劲分析,2006年当代艺术秋拍成交有些降温,但是资金其实并未撤走,而是出现了更多创纪录的高价拍品。高价并非是炒作的原因,而是新的外来资金的投入。过去是个人投资,而2006年出现了私募基金的投资,这给市场投入了更稳定的资金来源。私募基金相对传统的个人投资,是有专家指导的长期投资计划,因此更加理性和慎重。就像现在的股票市场就是以基金运作为核心力量的,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正在向这个方向靠拢,展望一下2007年,高端的收藏家应该也会在中国出现,比如博物馆,而各种投资基金正是要以此为退路。英国铁路投资基金成功的例子在中国也是有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