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观点·评论
  • 5:证券
  • 6:时事·国内
  • 7:专版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13:上证研究院
  • 14:上证研究院
  • 15:研究报告
  • 16:专栏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专家
  • C12:钱沿周刊·广角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7 年 1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上证研究院
    聚焦中的中国银行业:八大趋势值得细看
    ■看点
    ■编余
    五大运行特征对中资银行意味着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五大运行特征对中资银行意味着什么
    2007年01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一)信贷投放扩张速度较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存款定期化”现象出现逆转

      信贷的迅速膨胀是2006年金融运行的一大突出问题。年初央行确定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为2.5万亿元,一季度就完成过半,前三季度达到2.76万亿元。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放贷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全年预计仍将达到3万亿元。总体来看,信贷投放过快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二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导致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三是银行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战略还没有彻底转变。2006年监管部门多次给予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央行分别于7月5日、8月15日、11月15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控制。

      一改2005年显著的存款定期化趋势,2006年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趋势,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我们认为,活期存款上升说明货币的流动性增强,经济活跃程度提高,进一步显露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开始增多,其中2006年股市行情的火爆就分流了大量居民定期储蓄。

      (二)不良贷款全面“双降”,案件数量明显减少,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逐步下降,但隐含大量不良贷款剥离成分。2006年三季度末,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36亿元,比年初减少5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3%,比年初下降1.3个百分点。值得考究的是,这种资产质量改善是在不良贷款大量剥离的情况下实现的。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实际增加为21764亿元,而根据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核算,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为20612亿元,中间差额1152亿元就是上半年不良贷款的剥离数量(估计这次剥离主要包括核销、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置换及不良贷款转让等三种方式)。据此判断,当前国内银行不良贷款是明降暗升,这与2005年企业盈利状况整体下降导致银行坏账滞后性上升有关。

      此外,银行业机构案件数量和风险金额明显减少,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724件,比上年同期减少190件。银行案件导致的风险金额约2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4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理作案人员744人,比上年同期多处理181人。

      (三)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工作全面深入推进,银行经营绩效显著提高

      继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于2005年下半年香港成功上市之后,早期完成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及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也于2006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至此,除农业银行外,包括工、中、建、交在内的国有控股银行产权体制改革再次取得重大进展,这也意味着,传统国有银行与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体制差异基本消失。

      尤其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公开上市在优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治理、强化竞争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将最终反映为各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一些银行已经显露端倪。

      (四)经营战略转型得到高度认同,但转型的同质化趋势明显,零售银行业务和中小企业贷款成为银行同业竞争的新领域

      始于2005年的中国银行业经营战略转型趋势在2006年继续升华,而转型目标更为明确,转型措施也更为具体,零售银行和中小企业信贷成为众多银行新的战略重点。

      零售银行方面,如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提出经营战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工商银行提出向理财业务为核心、财富管理型的现代综合理财服务战略转型;中国银行宣布进军中高端理财领域,整合旗下的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证券、中银基金等机构,面向全国和亚太地区客户提供一整套理财服务,进而推广至全球;交通银行今年提出在“3年内打造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的战略计划,等等。

      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起步较快的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把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视作第二次腾飞的“蓝海”,先行推出了“中小企业信用融资系统”,并将中小企业融资部总部迁往上海,目标锁定云集全国40%中小企业数量的江浙地区等。

      (五)银行业对外开放速度加快,外资银行快速成长,战略布局全方位展开

      中国金融业在入世5年的过渡期后,于2006年12月11日迎来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从此取消,这也即意味着,外资银行在享受平等国民待遇下,真正进入了与国内银行同台竞技的时代。而此前,尽管在经营领域还存在一定限制,但外资银行进驻国内市场的步伐已明显加快。

      不仅是抢客户和抢人才,“抢”银行(即股权收购)更是花旗、汇丰、美洲、摩根等外资金融巨头在中国实施战略布局的重要手段。

      2006年下半年银监会对主要银行贷款分类监管类别及意见

    类 别     条 件                                                     代表银行                                            贷款监管意见

    第一类    资本充足率较高,上半年贷款增速平缓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                                 保持稳健做法,但不得提速

    第二类    资本充足率较高,但上半年贷款增长过快                     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             十分注意控制贷款增长

    第三类    上半年贷款增速较快,同时资本充足率勉强符合8%的约束指针    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    立即将贷款增速降下来

    第四类    资本充足率不能符合8%的约束指针,上半年贷款增速过快        农业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深发展                停止贷款扩张

      资料来源:中经网(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