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广告
  • 4:焦点
  • 5:要闻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时事·天下
  • 10:专版
  • 11:环球财讯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金融·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金融·机构
    我国确定首批6个科技保险 险种进行试点经营
    上海证券报
    华夏银行发债计划获股东大会通过
    花旗投行“挖角”瑞银 力拓内地业务
    银行“上市又一年”的思考
    国际金融组织会诊 “哈大齐工业走廊”
    “随借随还”入沪 招行打响新年个贷争夺战
    北京银行去年账面 盈利20.6亿元
    国寿资产管理海外扩编 蓄势千亿QDII
    亚行对华贷款超177亿美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上市又一年”的思考
    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夏峰

      

      兴业银行即将登陆A股市场,打响了国内银行2007年上市的第一枪。继兴业银行后,今年继续赶赴“上市”进程的还有许多银行,如光大银行、南京商业银行、宁波商业银行等,而已经在港上市的交通银行,也将于今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讨论回归A股事宜。

      由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内银行“巨无霸”的上市,将2006年称为中国“银行上市年”毫不为过。照目前情形看,今年仍是国内银行上市的又一个高峰,区别只在于银行规模小一些而已。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上市固然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公司治理方面大有好处,但同时要承担原有股东权益被摊薄等风险,如果在“内功”尚未练好的情况下,匆匆上市,显然无法卖个好价钱,最终损失的还是老股东,损失最大的则是大股东———政府。

      更重要的是,银行如果不在整体运行机制方面,如业务发展模式、风险管理机制、管理人员任命等,做出切实的改革和转变,仅依靠上市是不能够解决银行当前面临的所有问题。正如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的那样,工商银行等在港上市后,国际投资者并未完全认同它们为“公众性”银行,因为还需要观察该些银行的运行效果。

      投资者方面,若是因为银行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优异表现(包括沪、港两地市场),而去盲目地追捧所有银行股,必定是不甚明智的举动。除了各家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及所处发展阶段都有差异外,后上市的银行在估值水平的参照对象更多,所以股价获得更高幅度上涨的可能也相对较小。如果资本市场逐步由热变冷,面临的风险更是可想而知。

      从管理层角度看,除了推动必要的银行上市进程外,还需要加快拓展银行的融资渠道,让所有符合资格的银行都能够以更方便、更有效地获得资金,以补充资本充足率并为业务的长期发展“松绑”。不然的话,所有银行都挤着走上市“华山一条路”,对整个银行业的改革进程,恐怕也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