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广告
  • 4:焦点
  • 5:要闻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时事·天下
  • 10:专版
  • 11:环球财讯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股市:繁华背后五大毛病尚未根治
    打理农民的辛苦钱 不能“一下”了之
    政府采购厚爱洋品牌误导公众消费理念
    应全面审核春运涨价合法性
    上市公司占款: 歪曲股市功能种下的恶果
    垄断国企靠什么获得高额利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公司占款: 歪曲股市功能种下的恶果
    2007年01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俊生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发表谈话,对一年多来开展的清欠上市公司占款工作进行了总结。从发言人的谈话中可知,经过1年多来的“清欠攻坚战”,这一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2006年年底这个最后期限到来之时,只剩下17家公司未能解决问题。发言人表示,证监会对这17家公司已经都立案调查,其中有10家公司的占款主要负责人已经被采取司法措施,有的被拘留,有的被逮捕,大部分都是因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撇开这些公司占用上市公司款项的具体原因不谈,我们必须看到,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其资金被控股股东长期占用,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中国股票市场形成规模发展的10多年历史中,企业上市一直是被视为募集资金的最佳通道,发行股票与银行贷款相比,其先天的优势便是募集的资金不用归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几乎成为从企业经营者到政府官员的共识,于是便出现了千军万马争上“股道”的奇观。在当时股票发行受额度管理的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想出了“切碎额度,分拆上市”的绝招,将企业中的一部分包装成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得的资金理所当然地要由整个企业共享。在这样的机制之下,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处于缠夹不清的体制之中,名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班子,特别是在资金运用上,上市公司完全成了控股股东的“筹资母鸡”。有一段时间,股票市场更是成了所谓“搞活国企”的工具,一些经营困难、资质低下的国企借此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市场,上市公司一时之间完全成了某些国企的“小银行”, 所筹资金很快进入控股股东的钱袋,用来填补其亏损的“无底洞”。还有一些机构,打着重组的旗号,用低廉的代价得到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后,利用其筹资上的便利对上市公司进行了掠夺性的挖掘和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上市公司占款问题在一段时间里愈演愈烈,其实正是中国股市在发展初期对股市功能的严重歪曲所种下的恶果。这种“杀鸡取蛋”的行为,对我国的上市公司整体和股票市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这种后果,今天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它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基本信任,导致股票市场出现了长达数年的低迷,与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态势严重背离,热心投资股市的民众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几千万投资者用他们的“血汗钱”买来的。17家未能在最后期限前归还欠款的上市公司中,除了少数控股股东对此问题仍没有足够重视外,更多的是控股股东其实已经根本没有能力归还。由此也可见,依靠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输血”来解决控股股东的问题,其实是一厢情愿,它的最终结果便是毁了上市公司,并且也使控股股东陷于灭顶之灾。

      持续一年多的“清欠攻坚战”,用中国证监会发言人谈话中的话来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随着一大批蓝筹股进入市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股票市场的基本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市场行情也在较短时间里迅速地创出了新高。但是,如果我们对股市的基本功能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很可能又会回到老路上去。尽管股票发行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企业上市的最根本动力仍集中于筹资,至于在“换了牌子”以后怎样“换脑子”,我们更多地看到的,还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未见效果。比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股发行后,都拿到了大笔的募股资金,但它们在经营上的转变,怎样从传统的国有银行转变为全新机制的上市银行,我们至今未曾看到什么有效的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求购买了它们股票的民众树立股东意识,实在是有点为难了他们,因此我们看到的还是这些股票在市场上被恶性炒作,跟以往出现的场面,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这种状况说明,即使“清欠攻坚战”胜利结束了,在股票市场上,还有新的“堡垒”,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力气去好好地“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