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燕 禹刚
随着外资越来越多的入股中资银行,国际银行业似乎已经在中国寻找到了它们需要的经济增长点。而随着银行业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也将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计,外资在中资银行中的并购也将愈演愈烈,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也将越来越被人们习以为常。
上海证券报:有人说,对中国资本市场觊觎已久的国际金融机构早已在积极寻找国内合作伙伴,现在国内金融业的收购兼并条件也已初步形成。您认为全面开放之后银行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是否会加剧?
范文仲: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和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阶段来看,银行机构并购的活动确有加剧的趋势。首先,从国际上看,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加深,企业并购已成为近两年全球金融业的主旋律。据金融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11月份报告,2006年全球并购金额已跳涨至3.39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其中,全球金融机构资助的收购业务量达6013亿美元,占全球并购量的17%。其次,从国内来讲,我们的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投资不断加大,随着竞争的加剧,大中小银行在盈利能力、资产规模方面的差异不断增大,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出现更多的并购活动不足为奇。
上海证券报:境外机构投资中国银行业的特点有哪些变化?
范文仲:变化还是很大的。在早期,我们的银行业风险非常大,国外一般的商业性银行机构不敢进来,最早的境外投资者主要是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这样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商业银行改革成效显著,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后受到外资追捧。下一阶段,一些股权结构简单、资本总量较小、市场定位优越的中小银行将会成为外资的投资重点。此外,外资银行的参股和并购战略有以下几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和地域性不断扩大,逐渐从沿海省市、发达地区向内地扩展; 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如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三是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
上海证券报:作为监管部门,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并购的发展?
范文仲:从监管的角度说,我们一方面要推动改革开放,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国际化的标准来管理、规范银行之间正常的参股和并购活动;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一些恶意并购、市场垄断的行为也会加以限制,以保证银行业整体健康、平稳发展。事实上,为迎接挑战,近期我国监管部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外资并购管理法规或办法,从产业准入、防止垄断、资产出售、外汇管理、善后处理等多方面加以规范,例如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商务部牵头实施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银监会也在考虑进一步规范银行机构的股权投资行为。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外资并购健康发展,预防恶意并购。
上海证券报:您曾长期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能否从学者的角度谈谈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之后,是否会对利率的市场化起到推动作用?
范文仲:外资银行进入之后,信贷政策相对灵活,资产定价能力比较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定会有推动作用,但短期内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是要立足自身,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讲,以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较弱,不同客户间存贷款利率差距很小,无法体现客户信用风险的差异,外资银行进来之后,由于他们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比较强,存贷款利率方面差异化会渐渐增大,这对于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消费者信贷等业务非常重要;另外,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货币市场之后,市场利率将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但这将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我认为短期内外资机构对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总体影响不会太大,因为目前他们的人民币资金运用规模很小,人民币存款总量占比还不到全国金融机构的1%, 因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近期主要还是要依赖自身,重点是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近期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推出市场基准利率,构建收益率曲线和加快国内债券市场建设,这些都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