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与玉米这两个主要农产品在2006年最后两个月各自演泽了牛市行情,然而其收益者却大相径庭。小麦因国家掌控了市场而让中储粮收益颇丰,玉米品种因政府调控不多而让农民赚了一笔。其间透露出的信息很值得思考,中国推行的粮食储备制度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完善? 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家掌握着流通粮源的80%至90%,去年小麦市场实质上又回到了统购统销时代。
今年是中国小麦连续第三年丰收,当小麦大规模上市时,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实行保底价收购,如国标三等白麦每市斤为0.72元(1吨为1440元),敞开收购。到2006年9月底,国家收购了近4200万吨小麦,数量约占总数的40%,约占流通市场的80%至90%。
期间,其他收购商一直在观望,他们的算盘是,丰年价格会跌,不利于储粮。
然而,小麦主产区的普通小麦市场价格突然从2006年10月份启动,由9月份的1380至1420元/吨,迅速上涨至1600元/吨左右。点燃这把火的:一是全球小麦库存将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二是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干旱严重大幅减产。
11月始,国家粮食局“开仓放粮”,并最终确定每周四都将视市场放量,市场价格终于趋稳。1月5日,郑州拍卖的小麦均价为1489元/吨。
但是,市场人士却认为,在牛市行情下,国家集中收购粮食,实质上造成小麦市场回到统购统销时代。“一方面,农民、加工商都没赚到钱,只有国家在赚钱;另一方面,国家要花大量钱支付仓储费用。”
一位人士认为,现在的小麦市场是没有竞争的市场,是寡头垄断,实际上国家制造了一个垄断企业。“中储粮赚了钱,应该以补贴的形式,把它反馈给农民,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而玉米却是另一番景象。2006年10月份开始,玉米价格一路上涨,农民见势惜售,一直到12月底,玉米市场趋稳,半月未涨,农民才大量出手。其间,玉米每吨价格涨了200元。 有人估计,在东北,去年种玉米的收益是种大豆的两倍。
“农民丰收了,明年会扩大种植面积,估计黑龙江玉米扩种会达20%。”一位分析师如此预测。
粮食储备不能“窒息”竞争环境
我国一直在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4年5月,国务院下发《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确定“采取储备粮吞吐、委托收购、粮食进出口等多种经济手段和价格干预等”手段调控市场。
一位分析人士称,《条例》与1998年出台的《存储粮收购办法》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该《条例》把基层粮食局及粮管所销售粮食的权利集中起来,即原则上由国家集中统一销售,从而控制了储备粮的流通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对粮价实行了顺价销售的改革制度,但是,各基层粮食部门并未严格执行,同时,异地粮食越界销售,也使顺价制度难以执行。
新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通过控制销售权,化解了多年难解的顺价难题。今年大量收购,对市场又产生了影响:由于收购量过大,供应量和供应密度又跟不上,在我国小麦连续三年丰产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反而逆向上涨。
因此有人认为,国家在储备粮食时,应该研究确定一个合理的量,以保证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以及相对平稳的价格,同时,又不让国家受太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