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我国最先实行计划经济,又是最后从计划经济堡垒撤出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步子慢,东北人承认民营经济是东北经济结构中的一根“软肋”。但近年来,民营企业重组上市公司的大戏却在东北接连上演,特别是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引南方各地民营资本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更为东北地区上市公司注入了新血液、激发了新活力。
2006年8月,具有中外合资背景的民营企业———锦州鑫天纸业有限公司正式入主*ST金城,伴随着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集团公司改制、清理大股东资金占用和债务重组等工作的相继完成,使得因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巨额亏损、生产举步维艰而游走在退市边缘的*ST金城,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蜕变”。据公司公告,2006年三季度末,*ST金城每股收益0.0346元,到2006年末公司预计可盈利500万元。尽管每股3厘4的业绩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对*ST金城来说却是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曙光”。*ST金城迈出了打造年产5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30亿元,技术先进、国内一流大型造纸企业的历史性一步。
历史回溯到上个世纪末的1998年,当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家ST公司———ST辽物资陷入困境无力自拔时,沈阳市一家民营经济体制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银基集团,用土地整理业务与“ST辽物资”进行了100%的资产置换,重组后公司更名为“银基发展”。2000年银基发展增发A股5000万,募集资金6.8亿元,全部投入到公司在沈阳浑北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公司的土地整理产业化初具规模,业绩大幅提升。2006年4月,银基发展浑北30万亩土地开发项目重新启动,公司以规模开发、规模销售,实现规模效益,突破年10亿元的销售收入“瓶颈”,迎接新一轮发展高峰期的到来指日可待。
来自辽宁证监局的统计数字,通过资产重组,辽宁民营经济体制的上市公司已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了今天的16家,但这些重组中,以改善上市公司经营机制,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活化企业经济结构体系,谋求资本迅速扩张,推进企业规模快速增长为主旨的主动性重组,却寥寥无几。
据了解,由于多数上市公司的重组是在企业包袱沉重、资金不足、经营亏损等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重组中少不了会出现饥不择食、有病乱投医的现象,相应地,新股东也会面临企业负债、职工安置、设备改造、资产置换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为此,重组后的上市公司要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整合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处理这些问题,这一切对于希望借助重组寻求新的更大发展的公司来讲,无疑是一个额外的负担。
专家们认为,尽管民企重组上市公司对企业重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一些资本实力不很雄厚的民营企业而言,面对东北老国企厚重的历史积淀,运作起来难免有点“小马拉大车”。因此,相对于国有企业的重组,民企重组上市公司蕴涵的风险会加大。
当年经资产重组,更名为“北大科技”的北大车行(600878),重组之后不久,记者只是在大连的某开发区的一片空地上,看到过一次新项目工程破土动工的奠基剪彩,而后,就只看到和听说一些诸如公司人事变动、股权质押、资产诉讼、公司亏损、证监会处罚、风险提示之类的公告。如今,我们只能在三板看到它的身影了。
沈阳菲菲企业集团重组盛道包装(000769),气势堪称恢宏,运作手笔也可谓令人振奋,然而,随着“我们将养十万只鸽子,建100万平米温室大棚……”等一系列宏伟目标相继化为泡影,最终*ST大菲也只能是选择退市。
前车之鉴,不仅为东北上市公司吸收民营企业重组积累了经验,而且令新一轮的民营企业重组东北上市公司更加注重重组质量。锦州鑫天纸业重组*ST金城,就是人们期待的“好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