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觅智Ian Midgley先生
年龄:37岁;学习经历:1994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人生格言:自主选择,团队发展;投资格言:不追求短期排名,重视投资的长期稳定增值;最佩服哪位投资大师:巴菲特;兴趣爱好:户外运动,跑步,爬山,足球,看书;工作简历:15年以上国际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历任瑞士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研究助理、朋友天命投资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宝源投资管理公司投资策划师、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汇丰投资管理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本报记者 周宏
和一个英国人谈论“中国股市和十六大的关系”本来就是挺奇妙的事了,更何况用的还是中文。
但这对英国国籍的殷觅智已是司空见惯。作为中欧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中欧新趋势股票型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在中国呆了7年的殷觅智,已经完全习惯了用中文演讲、用中文接受采访、用中文访问上市公司,乃至用中文回复同事的Email。
从中国基金业第一个外籍员工,第一个外籍股票基金经理,到其后的QFII机构首席代表,再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投资经验横跨多个新兴市场的他,如今率领着中欧基金这支中西合璧的“多国投研部队”再度出山。
看重未来
作为一个曾在伦敦负责新兴市场投资的基金经理,一个以QFII身份亲历过上个世纪台湾牛市行情的“亲历者”,殷觅智在思维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看重“未来”。
他认为,新兴股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未来的变化空间很大。而股票的价格是由未来决定的,所以在新兴股市里投资一定要看未来的变化趋势。
“比如目前的A股市场,按照历史业绩看确实估值不便宜。但是,如果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盈利加速增长,并购重组带来的效果,目前的股市估值和未来业绩相比还是合适的。”殷觅智说。
这样的前瞻思维,在殷觅智的人生经历中也不鲜见。
2000年,殷觅智做出了一个可能是他近十年里最重大的决定———进入中国发展。“China! ”这个如今在世界500强公司老总案头反复闪烁的名词,在7年前,已经闪现在这个英国人的脑海中。
“7年以前,我就决定开始在中国中长期发展,我决定住在这里,努力了解中国的文化,在A股市场努力发挥我的投资经验。尽管之前我在英国做过投资经理。但是,我觉得中国市场的潜力更大,机会更多。”明亮的办公室里,殷觅智讲述着他当时的决定
可对一个英国人来说,2000年的中国基金业似乎太遥远了。当年的中国基金业仍旧是内资公司的一片天下,日常发行的还是封闭式基金,并且供不应求。合资的大门更是远未打开,只有少数公司在尝试着外资机构有技术合作。
殷觅智似乎没有担心过这个,“我这个人不怕压力。”在上海学了一年的中文后,殷觅智操着磕磕巴巴的中文,进入了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的战略规划部门。
本着在革命中学习革命、边工作边提升中文水平的精神,殷觅智一路参与了华安基金当时正在进行的合资谈判、以及产品设计、培训工作。不到一年,中文已经熟练的殷觅智又回到了老本行,参与管理一个开放式股票基金,成为A股市场第一个外籍基金经理。
之后,殷觅智又出任一家QFII的上海首席代表,并在2006年中出任中欧基金的投资总监,参与该公司投研团队的组建。
QFII式投资 本土研究
和他本人一样,殷觅智所率领的投研团队,以及要管理的基金风格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跨国界特色。
他率领的投研团队现在由两位外籍人士和7位本土专才组成。作为投资总监的他来自英国,投资副总监来自意大利,研究总监是上海一家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主管。研究员则来自全国东南西北的各大券商研究所,投资团队名符其实的五湖四海。
这样的人才组合显然属于公司的有心规划。殷觅智表示,中欧基金的投资风格未来有三个特点“QFII式投资、本土化研究、国际风控”。其中,浸淫过海内外股市的他,当然是QFII投资风格的实践者。本土化的研究则由在A股市场滚打多年的本土精英来完成。而由外方的资深风控专家来把“投资风险控制”这一关,正好可以发挥外方精通专业、铁面无私的特点。三者思维既互补又有适当的碰撞。
不过,这其中最让人关心的还是QFII式的投资风格。殷觅智本人也毫不掩饰QFII投资风格的欣赏。他认为,QFII看重长期投资价值,偏爱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股票,注重公司市场化和透明度的投资理念会日益受到认同。
尤其是随着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大量海外上市公司“海归”,以及可以预期的并购政策放开,将会使得中国市场进一步和海外市场接轨。“以前 A股市场是在做本土市场的相对估值比较,而现在要做的是全球市场的估值比较。QFII投资方法会被市场越来越认可。”
投资不能太兴奋
有过海外投资经验的殷觅智,对于如今的A股市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A股市场的未来毫无疑问将越来越好。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这对未来的牛市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但殷觅智强调,面对牛市,职业投资者一定避免临场“太兴奋”的状况。“做投资的人很容易被行情所影响,但是基金经理如果很容易兴奋,就会犯错。”
而避免被行情所影响的方法,就是始终抓住股票估值这一环节。殷觅智认为,股票市场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估值水平,而实际的股价有时候会高于这个合理水平,有时候会低于这个合理水平。比如,2005年7月的时候,市场总体是低估的;现在这个市场是合适的;而2001年的A股市场则是高估。
这种阶段性的市场估值状况,决定了基金经理在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投资策略来应对。市场低估的时候,可以放心大胆的重仓持有;而估值适当的时候则要精于结构分析,要把重点放在个股选股上;一旦到了市场全面高估的时候,那么就要仓位控制和个股精选“两手抓”了。
也正因为此,殷觅智对于目前场内一些机构提出的大资金集中投资的策略并不认同。他强调,股票流动性的最大特点是:市场火热的时候,所有股票都会有很高的流动性。而市场一旦冷下来,那么股票的流动性就会迅速消逝。
“就象2005年中的时候,股票成交量会迅速缩小,基金的日常买卖都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作为基金经理,尤其是大基金的基金经理考虑流动性是必须的。”
也正是考虑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中欧基金把“国际风控”和“QFII风格”以及“本土化研究”并列。还在投研团队中安排了一位投资副总监专事负责风险控制,监控包括流动性在内的一系列指标。这也是中欧基金在投资架构上的一大特点。
中国特色
在中国七年,殷觅智自认收获很大的还包括,发现和了解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市公司的经营生态,地方政府在上市公司的影响力,甚至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报表的技巧等等。这个为他现在的A股投资工作补了重要的一课。
另外,他还练就了一个适应各地口音的本领。“上海是移民城市,一个公司里可能有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山东人,四川人,湖南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口音还都不一样。”对于这样丰富的发音,殷觅智靠着超强的记忆力一一“破译”成功。现在他除了熟练应对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包括上海话,广东话都可以听个差不离。
尽管学习能力很强,殷觅智对于行业里的一些中国特色,还是抱有敬谢不敏的状态。比如,对于基金短期业绩考核的趋势。他就坚决表示反对。他强调,中欧基金不会考核基金经理第一个月的业绩,而只会考核第一年和以后年份的业绩。“我们不希望短期业绩排名打乱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这样对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并不有利。投资不是追求十分钟的快乐,而是要看真正长期的绩效。”不过,也有一些“中国特色”,殷觅智适应起来并不费力。就连一些国人都不习惯的饭桌应酬,似乎也没难倒殷觅智。“你不知道么,英国人也能喝酒。” 他笑着说。
本版摄影 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