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市值的增加,已引起一些人的疑虑。谢国忠《警惕股市泡沫》一文认为:“中国股市规模相对于GDP而言仍然较小,股市上涨只是令其规模与经济总量相一致”的说法是错误的。“考虑到许多大企业都在香港而非上海上市,中国股市资本化率已经超过了GDP的70%。另外,在海外上市的外资公司总值也相当于中国GDP的20%。因此,在中国经营的上市公司的总值已达到了GDP的90%。这一比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这是谢文强调的股价指数不应该上涨的理由之一。
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要比这更大一些。1月12日,沪深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分别为79663和19522亿元,两地上市公司中的H股和S股流通市值分别为12178和3亿元,纯H股和纯S股公司市价总值分别为50211和1亿元。上述合计为161578亿元。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0万亿元。因此,直接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八成。此外,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市价总值为28600亿元,在新加坡、美国上市的特殊目的公司也有相当的规模,其他市场也有少量的中国企业间接上市。因此,算上间接上市公司,我国企业的市价总值已超过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存在特殊性。直接上市公司的市值中,有62393亿元分布于境外,所占比重为38.61%。间接上市公司的市值全部分布于境外。两者之和则超过分布于境内的上市公司市值。这也是境内市场规模过小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规模优势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资本市场也是这样。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国民经济的命脉仍由国家把握。就境内市场而言,在禁售期过后,国有资本持有的股份,也不会轻易减持。甚至,“小非”减持国有股,也要按《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批。
上述特殊性,也带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很合理的问题。2001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是:现金,11.2%;银行存款,71.7%;有价证券,13.5%;保险资产,1.7%。目前,储蓄仍然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75%以上。这与2001年末的情况比,并无根本改变。我们再看看2000年美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存款与现金合计,16.43%;有价证券,41.24%;保险资产,32.78%;银行个人信托资产,3.38%;其他资产,6.15%。当前,可供境内居民投资的A股流通市值,仅27251亿元。而居民储蓄余额则接近15万亿元,全部金融资产约为20万亿元。如果像美国那样,居民的有价证券占金融资产的四成以上,那么,A股就应有8万亿元的流通市值。我国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分布结构,更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居民的有价证券资产比重。而A股流通市值不增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就始终不能完善。因此,当前的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决不能成为股市发展的羁绊。
A股流通市值增加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进投资者信心,从而推动股市上涨,是途径之一;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多层次市场结构的完善,可以增加供给,也是途径之一。如果像谢文所说,“中国股市可能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如同2001年后所发生的那样”,那么,不仅前一条路要堵死,而且,市道一变,完成完善多层次市场结构的任务,也将困难重重,从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这恐怕也是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必然需要A股流通市值的持续增加,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持续而健康地发展。
(作者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