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的人“谈食色变”,81%的人“饮水思危”,73%的人“忍气吞声”……昨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简称“民生指数2006”)显示,2006年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最大焦点,环境污染正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杀手。“民生指数2006”的关键词为“环境与生存”。该指数是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晴雨表”。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环境问题与医疗、教育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与过去4年相比,2006年对环保的关注人数大幅攀升,超过40%以上。调查显示,63%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相应的,只有24%的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高达44%的人认为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一般。
焦点问题
82%的人“谈食色变”
“民生指数2006”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这表明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和制约我们的生产生活,而是到了威胁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地步。
在访问的十四类问题中,被访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占82%;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访者占38%。在城市中,对居住社区农药和化学品使用不满意和不太满意人的占17.2%。由环境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土壤、水源的不洁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使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
对于饮用水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81%;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饮用水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34%;在城市中,对饮用水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21.7%。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是2006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频繁发生的流域水污染事件,饮用水水源污染又让老百姓忧心忡忡。
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达到7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空气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42%;在城市中,对空气污染不太满意的占39.6%。面对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公众每时每刻都在“忍气吞声”。
民心所向
“环保风暴”获高度认同
昨日公布的“民生指数2006”显示,环境部门对环境污染项目采取的“关停并转”做法,有70%的公众投赞成票。同时有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连续数年的“环保风暴”获得了中国公众的高度认同。
尤为可贵的是,与2005年相比,当遇到环境问题需要反映时愿意“向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反映”的比例上升了4.9%,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更加信任,当民众的呼声能顺利地反映到相关政府部门。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中国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举行。温家宝总理提出环保工作的三个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从过去“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状态进入了今后“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2006年7月,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作为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今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
正是由于近年来政府环保工作的不断加强,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屡出重拳,加大治理力度,使得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深入人心,无疑增强了公众的信心,大大加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指标
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
“民生指数2006”显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两项不及格和一项刚过线的尴尬分数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又敲了一次警钟。
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是环保民生指数体系中的关键指标,三者关系密切。专家表示,公众的环保行为受到环保意识和环保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环保满意度越高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高;而其中环保意识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调查显示,10%以上的大城市人认为自己所在城市不适合居住。同时,对社区垃圾处理问题的满意度水平最低,平均满意度得分只有3.09,有7.5%的农村公众认为自己所在的乡镇不适合居住,52%的农村公众反映自己遭遇过垃圾处理问题。
当食品安全问题、饮用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绿化问题、噪声污染问题、日照权等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发生时,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自己的权益,加入到环保维权的行列当中来。数据显示,2006年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
但遗憾的是,仍有76%的被访者不知道“12369”全国环境热线,相对于2005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有21%的人知道该热线虽然从未拨打过,比2005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有3%的人使用过该热线,比2005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
■新闻资料
“民生指数2006”
“民生指数2006”由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在这三个一级指标之下,又分为7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
“民生指数2006”访问的十四类问题包括: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绿化、噪声污染、江河湖泊污染、可持续发展、土地污染、地球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变薄和生物物种减少问题。
2006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主要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受访对象为,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的当地常住成年居民。调查对象覆盖全国7个地区,28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
抽样方式: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访问方式:包括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两种。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介绍,“民生指数2006”秉承体现环保民情民意的主旨,以权威的论证和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数据量化和问卷分析,直接反映公众在环保方面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推动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而且将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政策、进行环境立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专家访谈
环保困局
亟需推动公众破解
□本报记者 阮晓琴 何鹏
在“民生指数2006”发布的同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也发布了2007年环保主题词:环境友好。“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首创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需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于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刘德寰分析说,这个指数不低,体现了公众对政府的认可。
形势严峻需友好型社会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中国是全世界煤炭、石油、钢铁消耗第一大国。中国的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城市的垃圾处理率不到20%。农村面临的污染也很严重,如农药、化肥、畜禽养殖业、生活污水等。农村的环保设施基本等于零,1.5亿亩的耕地被污染,1.5亿吨的垃圾被露天存放。
潘岳说,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
“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他强调。
推动公众破解环保难题
刘主任认为,公众即是环境的感知者,也是环境的改变者,“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即能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环境状况历程,也可以借机推动公众参与破解环保困局。
参与调查的刘德寰告诉记者,“公众的家庭环保、小区的环保意识较强,但是,落到大的空间背景之下,公众的环保意识就不够。比如:少开一天车等。”但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懂得通过正当的途径进行环保维权。2005年的“圆明园事件”,首次尝试公众参与。
据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将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对公众和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保进行立法保护。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著名环境法学专家王灿发说,本次立法草案的起草首先会实践公众参与的理念,在办法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将更加广泛的征求各有关机构、组织和公众的意见,并努力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条件,以在立法层面实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61%更多认可中央政策
“民生指数2006”调查显示,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刘主任分析说,这个指数不低,体现了公众对政府的认可。但这个数据并没有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际上,它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中央政策的评价。
刘主任认为,在细化一点的指标中,有一项“企业环保行为”,公众是非常不满的,而这个指标,或多或少体现了公众对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
但2006年是中国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数量急剧上升,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两天一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目前,我国正在一些地方试点,实行政绩与环保挂钩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