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06年年中,中国对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ODI)存量估计为11.8亿美元,上周,世界银行非洲地区经济顾问哈里·布罗德曼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以及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向记者介绍了中非经贸金融合作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和印度与非洲经贸合作上异同。
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一年前的1月12日,《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正式发表,而2007年5月,第42届非行理事会年会又将在上海举行,有关中非经贸金融合作的话题引起国人关注。
布罗德曼介绍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450家中国和印度公司2006年新近资料和数据的调查分析,首次讨论了中国、印度与非洲国家在剔除了占非洲国家经贸比重最大的石油贸易的因素后的经贸显著特征。他认为,目前中国和印度与非洲之间的贸易以及投资规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他分析指出,过去5年(2000-2005年)非洲对亚洲出口年增长率达到20%,主要是因为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剧增。其中,相比印度,中国是更有活力的非洲出口目的地市场。“1999-2004年,非洲对中国的出口年增长率为48%。”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中国和印度对非洲的商业战略,着眼点也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布罗德曼向记者表示,两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已经从前几年的主要集中在采掘业转为逐步多元化,“实际上中国和印度的公司(在非洲)在石油产业之外有很多的产业已经在做,比如说通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有一些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
尽管中国、印度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取得极大增长,但布罗德曼认为,通过研究比较中印及非洲常规双边贸易政策、三地国内投资环境、跨国间贸易辅助体制、投资和贸易间的互补性四方面,他发现,中印与非洲目前的商业关系存在严重的失衡,从中国、印度来看,来自非洲的进口在其全球进口中占比非常小,与此同时,中印对非洲外国直接投资尽管增长迅速,但绝对规模很小,而且他表示,后三个因素的重要性超过或至少不低于一般认为比较重要的第一个贸易政策的因素。
他认为,相互间仍存在的对一些商品的高关税政策限制,中国和印度企业在非洲经营所在地要支付的高额交易成本、非洲的基础设施以及物流服务的高昂成本、人力资源瓶颈等,均限制了非洲与中国、印度的经贸发展,甚至减低了对两国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