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时事·天下
  • 8: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书评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短期大盘还需要整理
    股改承诺 有看头
    充裕资金夯实牛市基础
    短线应保持相对谨慎
    资金充沛特征并未改变
    补涨群体成短线目标
    基金重仓股后市有戏
    谁在“忽悠”银行股估值
    做空动能已有效释放
    杀跌动能日渐枯竭
    矿产资源股迎来并购整合良机
    股指完成调整展开新攻势
    产权转让公告
    宽幅震荡格局将延续
    强势股面临调整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在“忽悠”银行股估值
    2007年0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刘勘

      

      对A+H股的金融银行股,最近境内外分析研究者给出不同的估值标准,提出投资策略也有较大差异,在境内外两个股票市场上股价走势上扭转了金融银行H股价高于A股的局面,演变为金融银行A股高于H股价。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国际投资机构普遍给予金融银行H股的估值偏高,由持有改为中性或减持及抛售的建议,但是境内研究分析者普遍给予金融银行股继续持有或增持的投资建议。有必要加以厘清思路,便于投资策略的选择。

      为何出现较大分歧呢?境内研究机构的理由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其一是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将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转化,在目前经济转型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其中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改革效率如何甚为关键,资本市场能否成功运转及运行效果,通过虚拟经济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反映出来。具体形式就是公司通过IPO和H股、红筹股以及股票增发实现整体上市。上市公司募集大量资金不但改变了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运行机制,并且使过去企业的银行贷款资金有条件和能力归还银行,甚至过去银行大量的呆坏账变成了“香饽饽”,也就是说企业由过去政府的投资逐步加快收回,银行贷款连本带息回流银行体系,促使从政策性银行转变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

      其二,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加快,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在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预示金融市场重大变革已经到来,觊觎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金融机构,早已虎视眈眈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大量收购兼并创新等活动将要上演。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心金融领域关键部位的银行业,将引起新一轮全方位竞争,外资银行由于短期内无法快速建立网点,只好通过谋求中资银行部分股权,实现扩张。可以预见银行控制权之争将继续升温,外资对一些全国性中小银行,包括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控制权争夺将会异常火爆,相反,银行的资源估值将进一步提升。

      其三,内外资税收的并轨,资产证券化等逐步落实,最大受益者仍将是银行,致使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我国金融领域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性转型机遇。

      其实,关于银行股的估值,境外国际投资机构比我们认识还要清醒,如美洲银行入股建行溢价15%,新桥参股深发展溢价60%,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溢价80%,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19.9%股权溢价86%,GE入股深发展1亿美元溢价200%,广发银行竞购过程中花旗和法国兴业银行报出溢价220%以上。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收购价格相对净资产溢价越来越高,就可见一斑了。

      纵观金融股在海外上市情况看,当境内金融企业在境外发行时,普遍被严重低估,造成低价发行的现实,上市后又普遍给予增持投资建议,H股和红筹股基本都是如此。还有去年11月间境外瑞银等国际投资机构给出中资银行减持的建议,致使A+H股银行板块均出现不同程度上下跌,不久又改为持有,这种出尔反尔行为给股票市场银行股带来了震荡。

      周边资本市场过去每次较大幅度上升与调整,几乎都留下国际投资机构“忽悠”的痕迹,在境内这几年中时有类似事情发生,国际投资机构的“口是心非”行为,今后还会以“创新”方式继续“忽悠”, 这一现象是非常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独立思考判断,进行估值和投资策略的选择。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境内外研究者对金融银行业给出估值上的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系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