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无畏”,这一现象在近期的基金发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继去年连续多只百亿基金诞生后,投资者对购买基金的高涨热情在今年依旧得到了延续。2007年的前两周,长盛旗下的“封转开”基金以及鹏华新发行的动力成长基金发行总规模均轻松突破了百元大关。
而后续投资者的踊跃“入场”,为这一高温局面提供了持续下去的可能。来自中央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统计显示,元旦以后,两市新增开户总数均出现迅速上升,赚钱效应使基金正成为许多居民首选的投资产品。
然而,据记者了解,在本轮基金发行热中,无论是已经购买还是准备购买基金产品的投资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对基金产品并不了解,或者是不甚了解。仅仅听销售人员介绍或亲戚朋友的口舌相传,依据过往的高额回报就在不了解或忽视基金背后投资风险的情况下,盲目购买。
“投资者在购买基金走出银行后,中途折回询问销售人员这个产品每年的‘利息’是多少”,“面对净值分别是1元和1.6元的基金产品,投资者毫不犹豫地选择购买前者,认为这样比较合算”,“一些小城市中的投资者拜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的亲戚,随便什么基金,只要能帮他们买到就行”等等,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
正是由于缺乏对基金的必要了解,没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投资者乐观地认为投资基金只有收益,没有风险,从而出现了“彻夜排队”、“走后门”、“托关系”,甚至是倾尽全部家产,不惜负债,蜂拥购买基金的现象。投资者的这种盲目购买行为,不仅给整个基金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忧,同时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陷自身于风险之中。
实际上,与银行储蓄不同,任何一种投资行为都存在风险,只不过是程度有所不同。购买基金产品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无疑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并且“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
作为基金的管理者,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并不能创造市场价值,而是作为投资者的中介替其在市场中寻找、发现价值。上市公司才是证券市场真正的价值源泉。基金募集后的资金,最终仍将投向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公司的竞争力,行业发展前景、市场宏观环境等因素都将导致基金投资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风险。
基金净值越低越好的认识误区误导了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选择。表面上看,投资者购买净值较低的基金产品能够获得更多基金份额,但实际上,同等投资额下,收益水平取决管理人的管理水平,也就是净值的增长幅度,与购买基金时的单位净值高低无关。同时,基金产品并不是分红越多越好。在面对良好市场投资机会的情况下,频繁、大比例分红反而会造成对投资者利益的伤害,使投资者承受更多的投资风险。
另外,与其他的投资行为一样,投资者在选购基金产品时应该充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收益目标等条件,选择真正是自己想要的基金产品。只有做一个真正明白的投资者,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