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日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重心正在悄然发生转移,多年来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发生较大改观。
多年以来,农村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务。与目前已相对发达的城市金融相比,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仍较薄弱,尤其是信贷服务。北京农商行刘伦博士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过高,农村金融供给缺乏竞争。而随着“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农村金融体系的提出,尤其是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放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到农村去开办业务。
银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自去年12月20日公布后不到一个月,即已有7家银行递交了到农村地区开办金融机构的申请。
今年以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多次表示,中国之所以多年来在缓解农村金融困局方面作为不大,在于未充分考虑农村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原则。要实现后者,则要在继续坚持财政支持的同时,创新财政和金融的结合方式,并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
刘伦认为,这次对农村金融提出“可持续”的要求,意味着接下来的政策出台将会充分考虑这些原则。例如,制定相关条例以放开目前对贷款利率过严的限制,让金融机构能够采取覆盖风险的利率;创立财政补贴的预先风险补偿机制等等。
有关专家还认为,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可能包含了银行信贷、农业保险和大宗农产品期货三方面的内容,以形成一个综合的金融自协调系统。
中国社科院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认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在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不仅能发展保险业,也能降低涉农项目的风险,从而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