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可能的方向:低水平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加大政府投入,逐渐推行医药分离。
●医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医药商业企业在集中采购、贴牌生产、集中结算各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医保覆盖面扩大可增加药品市场总需求,做一简单的计算,城镇医保人群增加一倍,换算成人均消费增加一倍即为797元,农村居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相当于人均药品消费375元,全部居民药品消费为677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89%。
●医改将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整合。强势企业的出现,目前较低迷的产业环境所提供的较低的整合成本,政府医改的意志都将促进未来10年医药商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东方证券研究所 李淑花
医疗体制现存问题
医药卫生行业是一个关系民生的特殊行业。不同于其他需求,居民对医药卫生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这种需求的“压抑”必将是以丧失社会稳定为代价的。因此,我国政府必须直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城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由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缴费,而职工按其自身工资收入的2%缴费,同时政府补贴一部分,三方共同形成统筹账户,用来为职工支付70%-90%比例不等的医药卫生费用。至今,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3亿城镇职工,约占城镇职工的30%。
2002年,政府在农村开始推广新型合作医疗,由农民本人每年出资10元、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各出资10元,建立合作账户,为农民看病就医支付部分费用,但至今,这样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覆盖比例不足25%。
至于医疗商业保险,由于我国医院系统的体制问题和缺乏基础卫生数据无法进行精算而迟迟没有得以发展。据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游离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2、政府投入不足,医院以药养医
“以药养医”模式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改革推进与政府责任缺失的并存。1992年9月,国务院明文规定可以将药品售价的15%作为差价补贴给医院。在财政拨付不足的情况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的批发零售差价,此项占医院总支出的65%~70%,其余两部分是诊疗费和医保费用。医院职工的工资奖金约占医院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但财政拨付的9%远达不到医院这块的基本支出,所以从1993年开始,药品就成为医生为自己挣工资的主要渠道。目前药品的主要利润都补贴给了医院。2000年前后,药厂的平均利润约为15%,2004年为7%~8%,2005年为5%(见表)。
3、个人支付比例逐年增大
从我国医药卫生总费用的构成变化来看,1985年到2003年,政府支出比例从39%下降到17%,社会支出比例从33%下降到27%,而个人支出比例从28%上升到57%(见图)。
可见,在我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将医药卫生费用的经济压力转移给居民个人,而这正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
医疗体制改革方向
中国医疗改革将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有以下特点:
———首先要有广覆盖。各种保障项目都应覆盖其该覆盖的全部人群。
———其次是低水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只能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
———第三是社会化。一方面要彻底解决过去形成的单位保障问题,实现社会化。同时,统筹层次也应逐步提高,避免地区间差别过大。
———第四是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是长期制度,不是单纯为解决短期矛盾,所以制度本身特别是财务方面必须能够可持续。
展望2007 年,整个医疗领域的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适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凸现政府责任和话语权,逐渐推行医药分离,改变患者个人支出负担过重的现状。
医改利好医药商业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三证”的医药批发企业近1.7 万家。由于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也就很小。在1.7 万家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800余家,不到总数的5%;规模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和上海医药股份公司2005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72亿、125亿元,各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8.7%、4%左右。前三大的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为18%,前十大批发商的年销售额之和也仅占批发行业总销售额的27.7%左右,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市场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为96%。
竞争加剧导致行业的毛利率持续下降。加上多次药品降价集中招标采购进一步打击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我国大型医药批发企业的毛利率下降到6%,净利率只有0.63%。美国药品销售规模为4000 多亿美元,医药分销业毛利率在4%左右,低于国内6%的水平,但由于规模大,集中度高,平均费用率约为2.9%,因此获利能力强,净利率为1%左右。
1、“医改”将影响医药商业盈利模式
医药流通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可从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进行药品集中采购和普药的贴牌生产、推行集中结算和集中配送、减少产业链各环节库存和资金占用降低药品流通成本。
———集中采购能够保证供货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规模化的药品集中采购是降低成本最为有效的方式,能降低15%左右的采购费用。
———国内医药分销企业和连锁药店都开始陆续试点贴牌生产,向产能过剩的上游制药企业进行OEM 委托加工,再贴自有品牌进入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以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医药分销企业OEM 处于起步阶段,从国际医药分销业的发展轨迹看,分销企业和连锁药店介入上游生产或者是采取OEM 贴牌生产是趋势。
———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集中结算,分销企业的库存和应收账款将降低,应付账款上升,资金周转速度大大加快。资金占用大为减少,短期贷款大幅下降,财务费用下降;并且有可能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应付账款上升。集中配送,提高配送周转率,推动生产、流通和医院等环节药品库存量减少,降低流通费用。
“以药养医”可能成为医改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不仅首次对医改下了时间表,还指出了未来改革的方向。意见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借此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尽管最终的解决尚需时日,但医药分家的趋势比以往更加清晰。
2、医保覆盖面扩大可增加药品需求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医药流通市场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2005年我国居民药品消费总额为2340亿,全国人均药品消费约为180元,其中城市人口人均消费398.35元,农村人口人均消费78.5 元,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5:1。
做一简单的计算,城镇医保人群增加一倍换算成人均消费增加一倍即为797元,农村居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相当于人均药品消费375 元,城镇药品消费总额为3587亿元,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3187亿元,全部居民药品消费为677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89%。
3、医改将加速我国医药分销业整合
未来10年我国医药分销业的整合面临较好历史性机遇。医药商业是一个规模效应非常明显的一个行业,行业盈利特点的内在规律将促使行业从分散走向集中。从整合的成本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已经走进微利时代,半数以上的企业处于生存的边缘,现实的产业环境为强势企业提供了较低的整合成本。
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将推动我国医药商业加快整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同时进行的。我国政府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设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达到将来医改的目标,政府需要三到五个渠道广泛的药品分销网络来保证广大地区药品的安全供应。为达到政府所需的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现行的医药商业公司需要进一步整合,把规模做大。
2005 年政府办医院的收入与支出构成
医院 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 专科医院
医院数 9643 5840 2232 1303
平均每所医院总收入(万元) 3837.6 4899.5 1935 2801
其中:业务收入 3554.5 4585.1 1764.7 2446.2
医疗收入 1823.2 2372.5 819.7 1322.6
药品收入 1650.8 2114 894.7 1065.4
药品收入占比 43.0% 43.1% 46.2% 38.0%
平均每所医院总支出(万元) 3687.9 4708.3 1882 2653.8
业务支出 3579.9 4594.7 1805.5 2509.2
医疗支出 2083 2687.7 975.9 1533.7
药品支出 1453.8 1850.5 812.9 943.1
资料来源:东方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