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点围而不攻的玄机
应健中
本周大盘兵临3000点城下,冲到2994点开始大幅下调,3000点尽管唾手可得,但多头主力依然放弃了攻占3000点的举动,市场因此再次进入高位震荡,多空双方为此以2900点为轴心进行拉锯。
近期市场上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盘每创出一次新高,就会开始向下跳水,然后进行调整,整固完毕后再创新高。就这样在2670点至2840点处形成了一个平台,其中堆积着巨量,如今又开始了高位震荡,如果行情击不穿2670点至2840点之间平台的话,未来的走势岂不是弹跳点更高了?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市场,每创出一个新高,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知前方的目标在何处,几乎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一创新高,为规避风险先退出看看再说,看看跌不下去,就不约而同地冲了进去。就这样在这个点位上堆积着巨量,股市再现“围城”现象,里面的人冲出来,外面的人又冲了进去。
高位震荡的行情经常一天100点上下的振幅让看盘者头晕,其实,在2900点附近上下100点的振幅波动区间只有3%左右,这与1000点附近波动100点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种波动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实际上其波动还是在合理的区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指数越往上走,其速率会越走越快,3000点离我们有多远,在目前的点位上涨个6%就可到达,去年年底机构们对市场都有预测,大多数机构认为今年的最高点是3500点,这个点位实际上离我们也不太遥远,大盘涨上个20%左右就能到达。从绝对值看,市场上涨六、七百点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但上涨20%又是件很近的事。所以,对市场的长期走势而言,在3000点关隘前围而不攻应该说是件好事,它对后市走势是有好处的。
应该看到,2007年的行情如今只是刚拉开了帷幕,短短17个交易日已出现了上下374点的振幅,以年开盘2728点而论,就最高点看,已经出现了将近10%的涨幅,今年的市场刚开始就已惊心动魄,今年的日子还长着呢,有什么必要一口气将行情透支完呢?目前在3000点关隘前围而不攻,为的是在不久的未来能更有效地站上3000点,这何乐不为呢?
今年股市是个宽幅震荡年,操作要比去年的单边上升市难得多,在这种震荡行情中,踏准节奏,其收益将事半功倍,如果节奏踏反则事倍功半。追涨杀跌可能会被正反耳光反复抽,三下两下就出局了,投资者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股市泡沫真的过大吗
桂浩明
对于所谓的股市泡沫,投资者应该并不陌生。2001年时,大盘从2245点开始下跌,当时有著名的“三论”,其中之一就是“泡沫论”,即认为中国内地股市泡沫太大。而今随着大盘的上涨,一度销声匿迹的“泡沫论”重出江湖。最近舆论界似乎以谈论股市泡沫为时髦,出现了不少有关泡沫问题的争议。
很显然,现在已无法回避有关股市泡沫的问题。人们应如何理性地看待泡沫问题呢?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泡沫是指资产价格超出资产本身价值的部分,没有人会说债券市场有泡沫,因为人们通常是以债券的收益率作为投资依据的,当年化收益率高于银行利率时,基本上就可认为债券体现出了它的价值,换言之就是无所谓什么泡沫。但股市不同,衡量股市价值的重要标准是市盈率,这是一个具有贴现概念的东西。譬如10 倍市盈率表明假设上市公司的业绩维持不变,投资者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资本金。但如果股市没有任何泡沫,就不能用市盈率理论来判断,这样一来也就没有股市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泡沫的啤酒是水,没有泡沫的股票就成了债券。客观上,当人们投资股市时(包括购买一级市场股票),实际上就已经在和泡沫打交道了。人们无法在股市上回避泡沫的存在,股市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收益,其内在原因就是投资者获得了未来收益的贴现,享受到泡沫所滋生的资产。因此,作为股市投资者,大家都必须承认泡沫存在的合理性,动辄以“泡沫论”来指责市场是没有道理的。
股市要有泡沫,但也不能让泡沫吹得太大。原因很简单,如果市盈率过高,由于上市公司的运行存在着不稳定性与难以预测性,投资者通常是不可能持股好多年来等待收回投资的。在这种情况下,股票的投资价值就得让位于它的流动性,人们只能依靠低买高卖来获利。当然,考虑到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因素,人们一般会愿意接受与市场利率相对应的市盈率,现在这个水平大体上是28倍左右。如果更高,应该承认是有较大的泡沫,必须注意投资风险了。根据不少研究机构的分析,目前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超过了30倍,所以当前是存在一定泡沫的。当然,考虑到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增长可望达到30%以上,按动态市盈率来看低于30倍,这就是现在还有不少投资者敢于做多的理由。当然,这是以市场的平均水平来统计的,客观上确实有不少股票的市盈率很高,也有一些还较低,所以现在很难简单地对市场是否有很大泡沫下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一方面市场进入高位区以后确实产生了明显的泡沫,风险开始加大。但另一方面泡沫还是局部的,相应的风险也是可控的,人们没必要对此大惊小怪。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应适度调节,但不宜棒杀
李志林(忠言)
最近,关于股市过热的评论多了起来,关于“泡沫”的争论十分激烈,引发大盘大跌。我认为,对认为股市“过热”的一些依据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是“股指涨幅过大”。确实,去年上证综指涨幅达130%,列世界第二。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此前中国内地股市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却持续五年走熊,本身就不正常。第二、当2003年境外股市开始走牛时,内地股市仍陷于熊市中,所以才出现2006年的报复性补涨。第三、新股上市首日计指数,大盘权重股以杠杆效应吞吃指数,至少虚涨了600多点。第四、在去年下半年的“二八”现象中,大盘股涨幅巨大,造成指数虚高。如果剔除这些因素并与没有新股上市的深综指相比,2800点对应的股价实际上仅在2000点以下,再扣除G股首日下跌不计入指数,实际指数应在1600点至1700点。
二是“30多倍市盈率泡沫过多”。这个结论也存在误区。第一、以恒生指数34个样本股和道琼斯指数30个样本股的18倍市盈率与内地股市所有股票30多倍的加权平均市盈率作异类比较。第二、以上市公司2005年的业绩作为市盈率计算基准。据我预测,2006年同比将增长40%,即每股税利0.35元左右,以目前8.50元的平均股价相除,平均市盈率只有24倍。如果2007年、2008年业绩能继续增长20%以上,目前的24倍市盈率完全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三是“垃圾股鸡犬升天”。元旦后,被打压了大半年的八成中小盘股确实有不小的涨幅,但若在键盘上按两次F8,看一下周线和月线,就会发现它们还处于历史底部,相当多的股票是从2001年2245点时三四十元下跌的,至2900点以上股价仅五六元,市盈率仅十几倍,具有很高的业绩成长性和股本扩张性,怎能说是“鸡犬升天”呢?
四是“居民银行储蓄大搬家,全民炒股。”记得前几年有关部门在为内地居民的金融资产七成以上选择银行储蓄而担心,千方百计想分流居民储蓄。现在,居民储蓄开始向基金和股市分流,这对加大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分明是好事,应积极引导才是。正因为有广大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去年工行、中行顺利上市,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一举解决了银行问题;保险公司分别控股工行和中行二成以上的股权,也是大赢家;社保基金收益率达到29%,其中50%来自股市,百姓养命钱分享到股市上涨的成果;基金净赚了1258亿元,券商在连续几年亏损之后也一举翻身;上市公司直接融资超过2000亿元,列全球之首。凡此足见赚钱效应导致股市显现“人民战争”的威力。前几年有关部门还在为股市低迷而忧心忡忡,而今在仅有几千万股民情况下就担心“全民炒股”,何必呢?
总之,在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变、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股市震荡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如果要说“过热”和“泡沫”,也主要体现在少数超大盘股上。有关部门可以对局部过热予以调节,但不宜棒杀整个市场。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小非”行为揭示行情高低
阿琪
有人说,2006年行情涨跌看基金,2007年行情起落要看“小非”,2008年股市牛熊要看“大非”。这话不无道理。股市中买卖的标的是对应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的股东构成大致有四类:一是控股股东(大非);二是参股股东(小非);三是机构投资者;四是普通投资者。在这四类股东中,最能了解公司现状和未来、对所在行业和公司具有信息优势的当属“大非”,其次是“小非”,最后是普通投资者。因此,对公司的投资价值、股价高低的合理性等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大非”,其次是“小非”。只不过在股改前,“大非”和“小非”被限售,股价的涨跌跟其利益不相关,所以对股价的高低和涨跌漠不关心,行情往往由机构投资者说了算。股改后,这种发言权随着“小非”、“大非”的逐渐解禁正在慢慢易手。
“大非”、“小非”们大多是在各个实体经济领域进行经营与投资的法人或名义法人,相对于单纯的股市投资者更能了解各个投资领域间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因此,对于整个股市与其他投资领域之间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也具有相对更高的权衡能力。反映在股市行情上,如果某公司的股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小非”们陆续抛售了,这起码意味着该股有投资风险了。如果“大非”也开始减持或抛售了,这更意味着该股已不具有投资价值、风险极大了。道理很简单,连对公司知根知底的“大非”、“小非”也不要该公司的股权了,其他投资者要它干吗?所以,现在和将来几年时间内,“大非”与“小非”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衡量公司价值和判断行情高低的参考指标。
目前行情在3000点关前裹步不前,行情的高低已成为投资者分歧与迷茫的主因。实际上,如果排除投机性因素,单从行情的价值含量和价值空间角度,从更有发言权的“大非和小非”行为上不难得到答案。
按照之前的股改时间表,从2006年6月17日开始,“小非和大非”遵照规则开始有条件地陆续解禁。我们看到,在去年12月份之前,所有解禁后可以在市场减持的“小非”们基本上是“解而不减”。但从去年12月后,“小非”的持股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12月份被公告减持的股数为1.71亿股。到本周末,1月份17个交易日内公告减持的股数已达到2.2亿股。虽然这些减持股数在绝对数量上不会对行情构成威胁,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在“小非”的眼中,去年12月份没突破2245点历史高点之前的行情是被低估的,继续持股看涨具有投资价值。而在创下历史新高后的行情中,不少“小非”已开始权衡收益和风险的问题。在新年冲高后开始震荡的行情中,“小非”们已开始加大了减持的力度。值得关注的是,本周中兴通讯和吉林森工的“大非”也加入了公告减持的行列。可以相信,后市行情越是上涨,公告减持的“小非”将会越多,也会有更多的“大非”加入减持的队伍。
我们如果把“小非和大非”减持的轨迹刻画在行情走势上,不难发现在“大非和小非”的认识上,行情在2250点之下是价值低估区,2250点—2850点之间属于估值合理区,2850点之上的行情属于价值高估区。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比较两种走势的游戏
文兴
站在3000点大关之前,沪市接连数日的成交金额突破千亿元,资金对股市的冲击如同钱江大潮,在其冲击之下,大批股票急速上涨,涨停之后依然还是涨停。
这些巨大的冲击能量终于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银监会提示贷款进入股市的风险,国资委将加强国企进入股市的实时监管,证监会宣布股指期货将在条件成熟时才会推出。这些都在强烈地发出信号,股市已出现过热的现象。果不其然,在股指距3000点仅一步之遥时,大盘便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市场的调整不仅牵动了A股投资者的心,也为海外金融观察家所关注。一段时间以来,海外舆论对A股市场的关注程度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从平面媒体到电视到网络,似乎全世界注意资本市场的人都把眼光转向了中国。
这种关注从面上的关注转向对个股的关注,从对2006年中国内地股市的涨幅转为对工商银行的注意,尤其当工行急速上涨、导致工行总市值位居全球第二时,更是引发海外舆论的诸多议论,这些议论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由于在沪港两地上市的37家内地企业在沪市的股价均高于香港市场,这一现象也导致全球基金经理对A股市场发表议论。这种情况不仅多数内地投资者不太了解,也是历史上少见的。
最令笔者注意的是这样一件事。一些境外基金经理相互在玩一个数据游戏,他们先找出14个月来的深综指走势图,再找出至2000年3月10日的14个月内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走势图,游戏的内容就是尽量找出两个走势图之间的不同之处。笔者听说后大吃一惊,为何笔者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因为2000年3月10日是美国股市大炒网络股、科技股达到顶峰的日子,之后纳市出现雪崩。当然,这种对比的含意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金融时报》上有人发表文章说“不要被中国牛市弄懵了”,文章的作者说,中国内地股市的牛市行情谁也拉不住吗?要是谁相信这个观点,那就可把长城卖给他。这可能应了一句老话———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海外舆论的疑问的确有助于身处股市中心发热头脑的冷静,更有利于我们的投资。
当然,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股市,会见仁见智,但最终能被市场证实的正确观点只会有一种,换句话说,再多的观点大多数都是错的,因为正确的判断只有一种。但是,别人的各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追求正确的投资,那个比较纳斯达克走势的游戏同样也符合这种道理。(本文作者为上海杰兴投资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