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日本危机告诉我们什么
    暴利吹大地产泡沫
    保险资金投资 商业银行股权应把握好度
    深化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是关键
    执法不严更容易造成不公
    代表委员不能以公共资源谋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日本危机告诉我们什么
    2007年01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近日股指涨势让人们浮想联翩,房价经过一年调控不降反升,流动性过剩当仁不让成了头号落水狗,业界人士和社会舆论无一不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矛盾主要是流动性惹的祸。很自然人们想到了198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的日本经济,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最终因金融危机的到来一切全部结束,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

      尴尬的处境总让人们容易回忆历史,尤其目睹过惨痛教训的人,更容易受晦涩记忆的左右。最近,很多人在提示我国经济不要重蹈日本经济危机的老路,以防过热引发经济危机。很快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有着不可比拟的因素,有人还将日本80年代经济与我国现在的经济条件一一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得出结论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条件。

      如果只是用别国走麦城的故事提示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不为过。只是如果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要进行比较的确很牵强。笔者认为我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发生的任何一次经济危机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人类天性中的弱点,面对持续的胜利和繁荣风险意识自动下降,所以危机主要产生在人们对于“福兮祸所依”的不察;二是笔者最近翻阅几次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资料发现,几乎清一色有这样的记录,因为某人决策失误或者是因为谁推行一个错误的政策,或者是交易员的一个错误判断,总而言之人们对于危机的必然性习惯视而不见。

      其实危机的降临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人类驾驭某种事物时必然要出现的现象,其纠错的程度就在于对于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在经济出现异常动态时,及时提示风险应该是人类平衡生存状态的美德,它不会让事物的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用谁的败局来警示自己不犯错误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日本危机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日本危机出现之前,全球道德风险很盛行,有资料记载20世纪80-9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1个成员国中的134个为金融道德风险所困扰。1991年仅美国就有127家银行宣布破产。日本经济的繁荣导致流动性过剩,也导致日本国的金钱需要寻找更大的盈利机会。当时,在一派渲染的赞美声中日本银行业管制放松,银行一改谨慎小心的传统风格,用克鲁格曼的话说就是,人们对于银行的绝对信任导致了日本银行业踩在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引线上,道德风险造成的最终成本由纳税人承担了。

      至于那些金融危机中的技术性问题,日本国在收拾残局时也的确一错再错。如果在此时人们认为日本国危机有警示意义,更多看到的是社会性的道德风险促成了日本危机这一点,因为防范金融风险历经多次,各国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通过宏观调控和灵活的利率政策可以防范。唯有因为人和社会因素导致的风险,是最不易控制和防范的。如果人们还记得那个巴林银行,就可见银行内控机制给道德风险留下了多大的空间。

      正赶上近日,银监会宣布对内蒙新风电站违规建设,拖入几家银行陷不利之地的事件的处理,最终裁定为违规贷款,虽然几家银行的贷款没有直接放给违规项目,只是与项目主管部门的上级单位发生了借贷关系,但是银行对于贷款仍然负有“贷前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的责任,可见是因为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才导致错贷。回头看近几年金融高管落马之事不断,恐怕就会发现处在转型经济下的银行业不可不防道德风险的出现。加上我们的银行在自身转型时期,盈利冲动很大,此时重温日本危机的产生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