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时事·国内
  • 5:时事·海外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天下
  • 9:广告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未富先老: 冒不起的险
    数字化生存 悬于一线
    混业经营大潮疑思缕缕
    人口生产从来都是内生变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未富先老: 冒不起的险
    2007年01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发展战略处处长

      ———循环经济随笔之九

      世间的事情有时很奇怪,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件事情,最后却常常发现居然本质上紧密难分。

      2004年8月,笔者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经济系做访问学者,指导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来茵教授有一天突然拿来一张《华盛顿邮报》,上面有一篇谈论中国人口“未富先老”的文章,建议笔者对此做些研究。应该说,中国人口问题与笔者作为访问学者的研究课题毫无关系,而且我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我知道导师早在1994年就开始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为了不拂师意,所以写了一篇分析文章。沾了克来茵教授大名的光,该文在国内《经济》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较大关注。然而,本人总觉得是做了一件与自己主业“毫无关联”的事。

      几乎在同时,另一件“毫无关联”的事情又找上了门。由于当时国内刚刚开始注意循环经济,在上峰示意下,笔者利用在美国的便利开始收集有关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料,由此介入了循环经济领域的研究。

      真所谓“世事难料”,照目前的趋势,过去与主流研究“毫无关联”的循环经济势必将在主流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席位,这一点在今年9月《循环经济法》如期通过之后会得到更为明显的验证。

      中国近几年来事实上成了国际社会循环经济研究的领头羊,不少西方学者都是来到中国以后才对循环经济有了一个较系统的了解的。应该说,这是中国学界的骄傲。但却是一个“被迫产生”的骄傲:一是中国正处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制造环节,经济、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最易凸现;二是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规模、而且其结构可能也最不合理的人口。经济、环境与资源的不和谐,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循环经济的兴盛都是“人多惹的祸”!

      我们不妨以土地为例。

      通常情况下,最先被开垦的总是那些最肥沃的土地,开垦的土地越肥沃,数量越多,则粮食收获量越多,能供养的人口越多。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人们不得不开垦那些肥力低又不适宜于耕种的土地,以至于超过了土地的边际条件,产量的增长逐渐下降,并落后于人口的增长。于是,人们就只有以更大力度去更多地开垦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从而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资源消耗不仅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增多,而且也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多。有关资料表明,公元前一个人平均每天大约消耗l2升水,到了中世纪人均耗水量增至20至40升,到18世纪又增加到60升;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量则升至为500升。除了居民生活用水之外,人类社会的工农业用水也与日俱增。据统计,每亩农作物生长期内的用水量,小麦为345至506立方米,棉花为333至400立方米;平均生产l吨谷物大约需要400立方米水;每生产l吨钢要耗用20至40立方米淡水;每生产1吨人造纤维要耗用1200至1800立方米淡水。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现在世界的用水量每15年左右要翻一番。

      正因为如此,研究循环经济必须研究人口变化,研究人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否则永远只能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从这一意义上讲,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才是循环经济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然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人口政策正面临 “两大危机”,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首先是人口总规模过剩。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向世界宣布:“中国大陆总人口到今天达到13亿。”按每年新增1200万人计,到201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3.7亿。而再过22年(2033年),将达到15亿的峰值。这一规模毫无疑问是太大了。从各主要资源的占有量来看,中国的人均水平大概在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而按照现代生态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和美国发展重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非政府机构发布的最新测算结果,就2001年相对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而言,全球人口已经过剩了21%。如果由这两个数据简单推断,中国人口已过剩了60%以上。即使将一些不可比因素剔除,根据专家测算,中国人口至少也过剩了30%!

      其次是“未富先老”。有关统计显示,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峰值将上升到23%左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9个百分点,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相当显著。日本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曾经因为人口的老龄化而进入了“失去的十年”。但是,在这十年中日本居民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活水平,社会安定也未出现太大问题。其中关键因素在于,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已高度发达,足以应对来自老龄化的挑战。

      相比之下,别国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时进入老龄化社会,但2000年我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对一个老龄化国家而言,经济增长乏力,同时尚无足够的财富积累,结果实在难以想象。

      上述两大危机实际上相辅相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需要决策者的大智慧。而在笔者看来,“未富先老”的危机是人类历史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实在是冒不起的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