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时事·国内
  • 5:时事·海外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天下
  • 9:广告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时事·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时事·天下
    联合国急商气候变暖 全球环保面临更大挑战
    气候恶化 发展中国家减排压力增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气候恶化 发展中国家减排压力增大
    2007年01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冰川融化 资料图
      大地干裂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李雁争

      

      IPCC29日在巴黎举行会议,会后将发表一份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有专家称,这份报告将肯定长期以来有关全球变暖的议论,并指出了更多的危险。

      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驻华首席代表杨富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即将发表的报告也将迫使有关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

      气候变暖将成外交大问题

      杨富强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上升为外交压力。《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至2012年期间,批准该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需将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比1990年低5%的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京都体系的成员,但是暂时不受排放限制。

      由于中、印等亚洲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引发了一些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重视。

      英国政府日前公布一份700页的报告指出,现在情况远比制订《京都议定书》时的预期严重。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按目前速度增长,海平面升高引发的洪水可能使多达1亿人被迫离开家园,冰川消融可能导致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缺水,而干旱可能造成数千万的“气候难民”。今后两个世纪内,全球为此付出的成本将达GDP的5%-20%。

      博弈论的奠基人托马斯·谢林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对全人类而言,气候变暖可能是比恐怖主义更可怕的威胁。在21世纪,温室气体排放等将成为最大的外交问题。

      外界指责中国从中“受益”

      在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变暖的时候,中国在其中的“收益”也引起了一些机构的不满。

      在京都协定书的框架下,很多发达国家企业能接受的方案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的那些旨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项目提供资金,这些项目在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投资比在发达国家要低。作为交换,发达国家企业将获得“排放配额”,从而可以继续排放温室气体。

      这种配额所具备的“可交易”的特性催生出了一个方兴未艾的“二氧化碳市场”。据世界银行估计,2006年前三个季度该市场的规模达到了215亿美元,较2005年全年高出了一倍。

      杨富强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该方式将降低整个世界的减排成本。当前不断扩大的成交量说明各国的需求旺盛,这证明该方式是成功的。

      但是一些机构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的中国已经成了“排放配额”的最大供应方,企业和有关部门从中获益。他们担心,二氧化碳市场将诱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制造更大产量的制冷剂,进而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然后减排,再将“排放配额”出售。这种被联合国称为“适得其反的措施”将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制冷剂本身既会威胁臭氧层,还会加剧全球变暖。

      对此,我国专家认为,由于中国曾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专项规划。国际机构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

      有关部门应尽快做好应对

      杨富强认为,长期以来,由于美国吸引了国际舆论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减排压力。但是目前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今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一项环保政令,要求加州加大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力度。他指出,“环保问题事关重大,加州不能看华盛顿政府的眼色行事,我们必须向前迈步,不能落后于他人。”施瓦辛格的做法已经带动了其他州长效仿。

      杨富强说,如果这些做法成为一种趋势,很快就会导致联邦层面的决策变化。实际上,布什在近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已经承认,能源安全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对两方面都造成威胁。

      如果美国承担了减排义务后,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必然会加大。杨富强建议,面对骤然增大的国际压力,中国有关部门应尽快做好应对准备。因为《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

      今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计划召开一次全球领导人紧急峰会,讨论为《京都议定书》确定后续机制的问题。BBC引用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话表示,后续机制涉及的国家会更多、涵盖内容更广、要求也更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