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出现了扑朔迷离的状况。上证指数逼近3000点后,不管这个指数是否失真,其失真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在市场上出现空头舆论甚至占到上风,都是可以理解的。一些财经媒体又不惜篇幅,开始以“投资者教育”的形式,告诫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这是好事。据报道,在前一段牛气冲天的时候,一些从未涉足股市的人也深为逐日增高的股价所打动,纷纷开户入市,有的甚至将住房向银行抵押,贷款进入股市,近期增加的新开户投资者中有不少就是这样的人。这种做法不仅钻了银行业务的漏洞,这种过度的炒股冲动所蕴含的巨大风险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一些在市场里还完全“找不着北”,只能凭人云亦云进行买卖的投资者来说,开展一些教育,让他们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股票有什么样的好处和坏处,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当去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满一年,所谓“全流通市场”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在小股民们还在为可能放大的市场流通量而担心的时候,得风气之先的部分市场主力却已抓住机遇大力拉高指数,彼时的市场舆论却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热衷于进行投资者教育,而是连篇累牍地鼓吹投资价值,似乎经过股改以后的中国股市已经焕然一新,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对于这轮持续已经半年多的牛市,其成因的分析可以仁智互见,但所形成的合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当指数已经处于相对很高的位置,众多小股民已经冲进市场的时候,才大张旗鼓掀起投资者教育高潮,这未免太晚了一点。
回顾中国股市10多年的演变过程,投资者教育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举措。但我们却发现,只有在指数相对较高的位置时,投资者教育的呼声才渐高,因此它实际上被理解成了一种反映管理层心态的信号,每当开始进行投资者教育时,市场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转折。最近一段时间的股市走势证明了这一点,以往几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也许这是一种巧合,但投资者教育忽冷忽热与股市走势的这种奇怪的吻合,证明这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判断市场发生重大变动的一种工具,值得有关部门反思。
投资者教育应该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它不能只是在指数处于高位的时候,为了劝诫人们盲目入市才想到的事,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与风险教育划上等号,不能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市场指数的调控工具。实际上,稍有股市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指数是在高位还是在低位,永远都存在着风险与机遇两个方面,高位有风险,也有机遇,低位有机遇,但也有风险。如果进行这项工作要看市场的“脸色”,使它成为风险教育的代名词,成为调控指数的一种工具,那么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意义,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据报道,在北京的一家证券公司,有股民面对急剧下跌的指数叫道:“市场怎么可以这样呢?不能这样骗老百姓的钱啊!”这位股民的话虽然过激,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会让很多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作出理性的思考。
中国股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可以想见,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股市投资者的队伍。“全民炒股”肯定是不能提倡的,但我们不可能人为地规定什么样的人才有进入市场的资格,因此,经常性地、不间断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应该是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淡化它的信号特征,消除它的工具作用,也才能使投资者真正地受到教育。同时,投资者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手段可以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将逐渐成为散户股民的主力,他们比起上一代来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会以更专业的眼光看待市场,因此也能给市场带来新的风气,他们中有很多人进入了大机构,在股票操作手段上已经表现出比上一代更具自身风格,客观上也影响到了今天的市场格局,所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投资者教育面临的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