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货币政策可谓进行了大手笔的紧缩性调控操作,可如此高密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给金融市场泛滥的流动性带来明显改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国货币政策所具有的多目标性、适应性特征;而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债券市场的欠缺。
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品种和投资方式不健全、投资者结构带来的意向趋同等都导致市场利率体系难以有效建立,游离于债券市场以外的银行体系资金一直占有一定数量,这使得央行通过债券市场实施数量型调控工具紧缩流动性的操作变得困难,进而货币政策在调控流动性时始终捉襟见肘。
在“大力发展公司债券”的精神指引下,如果今后公司债(中长期限)的发行规模像短期融资券一样迅速,那么中国收益率曲线的中长段将随着信用利差的出现出现抬升;另一方面公司债扩容使泛滥的流动性也有了容身之地。
不同投资机构按照其资产配置要求,投资趋同性大大减弱。银行体系超储率会明显降低,甚至零超储。那时央行的数量型调控政策效果将不再无奈。准备金率也成了真正的“双刃剑”。央行开展紧缩性货币政策,债市行情将结束长期盘整牛市,收益率曲线将出现明显抬升。
完善健全的债券市场,再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债市无疑是巨大打击。但是,作为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应当看到,随着收益率曲线的抬升,债市投资价值将与日俱增;随着利率体系的健全、利率层次的明晰,利率掉期、信用互换等结构性投资交易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亦可获利;机构投资者投资意向出现分歧,远期交易规模扩大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债券投资的亮点。
未来债券市场投资将不仅仅局限于债券投资,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固定收益投资,一切低风险的、结构性交易(例如本币与外币的涉及汇率利率的结构性交易)都将出现在债券市场投资中,未来债券市场投资需更加灵活。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