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话》节目最近播出了对财政部长金人庆的访谈,金人庆说,公共财政的阳光要照到全国十三亿每一个人的身上。我现在想买的单就是能够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的,比如说办教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加强国防,这种单我愿意买,只要有钱我很痛快。有些单我就不太想买。
西方财政理论认为,所有社会产品可划分为三大类: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包括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和准公共产品(包括高等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其中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市场能有效提供。而公共产品则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必须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通过公共财政来提供。
我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财政部长最想买的恰恰是目前提供尚不充足的公共产品,比如广为诟病的基础教育等等,而财政部长最不想买的恰恰是增长最快的部分。比如行政费用开支,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87倍,从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3年的19.03%,而日本这一比重仅为2.38%。至于招待费用、公车、公款出国等浪费现象,更是以千亿来计量。
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在我国的表现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向政府倾斜的,国民所占比例最小。而在日美等国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是政府的五倍。这就意味着,即便在同样的条件下,我国居民对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痛苦感受会远远强于日美等国,相应的,我国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渴求也更为强烈。倘若财政再被一些“不想买”的领域浪费,必然进一步压缩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导致公共产品的进一步缺位。这正是眼下我国在财政支出方面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财政资源分配过程中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不够,财政的公共特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权力部门在财政分配中的影响力比较大,而国民的利益诉求无法完整体现出来,这造成政府财权和自由裁量权过大,而民生问题极容易被忽略。要想让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让公共财政照亮民生领域,就必须提高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真正做到愿意买的单多买,这既可以加快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有效防止目前十分突出的政府浪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