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中国基金业步入了九年以来最繁荣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31日,各类基金资产净值突破了一万亿大关,其中股票型基金资产净值达到9500亿元,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23%,与此对应的是基金投资者由去年初的300多万名,猛增至800多万名。基金灼热的实质是历史上疯狂郁金香的中国版,还是中国老百姓理财观实现了历史性的一跃?
基金,美国人的最爱
美国人的金融理财意识是全球最强的,当然,美国的金融理财工具也是全球最丰富的,有房产、基金、股票、债券和外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那么美国人普遍运用的理财工具是什么呢?或者说在美国谁是最大众化的金融理财工具呢?答案是共同基金(即证券投资基金)。据美国投资协会(基金公司的行业组织)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约有48%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数达9600万人,即平均每3个美国人就有一个是基民。基金为什么成为美国人的最爱呢?有一则取自实例的基金广告似乎给出答案:一座码头上,有两位境遇一样的搬运工,一位20年中一直坚持用定期定额的方法长期投资基金,另一位即时消费行乐,不作任何投资。结果20年后,长期投资基金的搬运工已驾驶自己的游艇在享受生活;另一位则依然弓着腰做搬运工。
有人做过统计,最近20年,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为15%。
中国,理财成长的烦恼
众所周知,中国城市居民理财工具的选择是被动跳跃性的,即储蓄———债券———股票,但是经历了血腥、惨淡的四年熊市,再目睹2006年基金理财的财富效应,必然推动了居民家庭资产结构实施转换,将原来的存款、债券甚至股票资产转换成基金。请想一想,一年期储蓄利率只有2.52%,还要刨掉20%的利息税;国债虽然免税,但目前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仅2.5%,而去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14.95%,我们东吴旗下的嘉禾基金去年收益率更是达到128%。当然基金实现这样的超额收益率有其偶然性,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开展过寻找1998年基金兴华初始投资者的活动,发现31万多名初始投资者中有6万多人一直持有该基金,到2006年11月底,他们的累计收益回报率超过380%;若继续持有到今年1月中旬,收益率可达440%。
现行基金的灼热,彰显的是中国老百姓理财观成长的烦恼。
牛市的社会基础
居民自发的家庭资产结构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但一旦启动就会形成一种趋势和惯性,力量之大,并非行政管制措施或货币政策所能调控的。管理层所能做的并且欣喜地看到已经在做的就是,大力加强基金投资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这就不难理解2006年以来,出现居民储蓄同比增速持续下降,基金资产迅猛增加,股市市值成倍扩张的景象。
居民储蓄转换成基金的空间还有多大?不必参照理财经验老辣的美国人的相关数据,也不和激进的香港地区中国人的理财数据作比较。日本与我们最有可比性,一方面日本股市泡沫有过破裂十年的教训,股市投资者出现过断层的惨痛,所以理财方面趋于保守。日本居民金融资产中,储蓄高达60%,纵然如此,其持有投资基金的比例至少相当于居民储蓄10%左右.
中国基金资产总计1万亿元,占16万亿居民储蓄比例只有6%;按13亿人口算,至少有4亿家庭,即现今只有2%的家庭持有基金。所以可以相信,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家庭资产结构中,基金的占比必将继续提高。基金占比上升一个百分点,基金新增资产就是1600个亿,这就是股市牛市最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系东吴基金管理公司策略研究部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