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要闻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版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2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保险资金入市: 要松绑,也要念紧箍咒
    房市调控绕不过汤臣一品
    罗杰斯“变脸”背后藏着什么
    廉租房闲置源于政府不作为
    信托新政:让“蒙尘珍珠”重现光芒
    现货期货市场“跨市场效应”值得重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资金入市: 要松绑,也要念紧箍咒
    2007年02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俊生

      

      中国保监会的一位相关负责人日前发表谈话表示,保监会正在考虑提高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比例,有关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原有限制性条款可能要放宽。虽然此事最终还没有定论,但既然管理部门已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那么,原有条款的修改就是可以预期的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很迅猛。自1980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至2001年的22年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2109.4亿元,年均增长约35%,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保费收入的增加更快,2005年保费收入4927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去年1-11月全国保费收入已经达到5177亿元。全国寿险长期寿险责任准备金已经达到12000亿元,是全国社保资金的6倍,大大超过全国各类社会保障体系的积累资金。保费收入的迅猛增长使保险业的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保险机构事实上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保险资金的大量增加当然是好事,但过去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过多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机构的竞争优势,狭窄的投资渠道影响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使保险公司无法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随着国内A股市场的发展,这种状况开始改变,2004年《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在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分散资金运作风险,培养和形成保险资金运用新的投资能力等诸多方面打开了思路,随后陆续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亦为寿险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2006年,保险资金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家保险公司,频频亮相于多只股票的十大股东之列,在已经持续一年多的新一轮牛市中,保险资金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保险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其实同其他类别的机构投资者,甚至同个人投资者一样,都有一个直面市场风险的问题,在这方面,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并不显得特别高明,在中国股市10多年的历史上,被市场风险吞噬的各种类型的机构已经不乏其例。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至今还未见到有哪一家保险公司因在股市中失足而倒下的案例,但这不是保险机构在所谓的“市场搏击”中技高一筹,而是管理部门从一开始就给保险资金入市设置了许多限制性的条款,加上了许多“紧箍咒”,比如保险公司不可购买在过去12个月里价格翻倍的股票,保险公司投资股市规模不得超过其总资产规模的5%,等等。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只要不去触碰这些“高压线”,资金入市就有了充分的安全性,即使遇到大熊市,也不大可能导致满盘皆输。通过这些限制性条款的实施,保险公司既有了进入股市分享股价成长的机会,也能够切实地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对于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资本市场上一直是抱着十分欢迎的态度,将其看作是管理部门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确实,对于A股市场来说,保险资金入市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进入市场的资金又增多了,从而为市场增加了新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对保险机构自身来说,它们并不承担人们所期待的“推进股市”的任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保险机构进入A股市场,都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如果保险机构对A股市场的资金投入过多,一旦遭遇市场风险,它的抗风险性比其他机构更差。这是由保险机构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上的千百万投保户,保证他们的受益,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事实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有关部门才对保险机构入市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并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性条款。中国股市最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并且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当然,这种限制性条款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对原有的限制性条款进行修改,甚至适当“松绑”,使其更贴近于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时刻牢记市场风险,经常念念风险的“紧箍咒”,这同样有其必要性。目前,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牛市风暴以后,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都充满了期待,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也时有所闻。在此情况下,保险机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减少甚至杜绝冲动型投资,让保险资金入市真正建立在科学决策和风险抗衡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