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要闻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
  • 7:天下
  • 8:上市公司
  • 9:产业·公司
  • 10:书评
  • 11:专栏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大全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T1:大智慧
  • T2:大智慧
  • T3:大智慧
  • T4:大智慧
  • T5:大智慧
  • T6:大智慧
  • T7:大智慧
  • T8:大智慧
  •  
      2007 年 2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书评
    有效识别企业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则
    《守卫底线》
    《快乐工作精彩生活》
    《中国城市口水战》
    在日子还滋润时就得思变
    当无价之玉 按着资本逻辑运转时
    《追逐日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有效识别企业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则
    2007年02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战略经济学》

      贝赞可 德雷诺夫 尚利 谢弗 著

      詹正茂 冯海红 林民旺 李诺丽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出版

      ———评《战略经济学》第三版

      □闫彦明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准确判断、快速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对每个企业家最严峻的考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家在战略分析过程中,完备的信息和科学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家错误判断的概率、提高企业对信息变化的反应速度。完备的信息,是指信息的充分性,这些信息除了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变量因素外,还应当包括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而这又是和方法论紧密联系起来的。当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信息和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美国企业战略专家汤姆森也提到:“战略是预先性的,又是反应性的”。在现实中,反应性战略往往使用的频率更高。实践中,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等理论往往是企业家制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基础,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往往使他们在面对市场突变时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大部分关于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都是以经济学中相对成熟的理论为基础,如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或者C.K.普拉哈拉德和格雷·哈迈尔的“核心竞争力”概念等,这些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印证和应用,有关概念在企业界早已“耳熟能详”了。而在《战略经济学》一书的四位作者看来,这些探讨要么是在经济学原理方面“浅尝辄止”,要么是滞后于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为了更加强调经济学原理对企业战略分析的重要作用,他们对传统战略理论在经济学基础方面薄弱的环节发起了冲击,并力图用自己的方式做出精彩的诠释:为什么一些战略在某些条件下奏效,而在其他条件下却行不通?如何明智地将经济原则应用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中以大大提高成功制定和实施商业战略的可能性?等等。

      贝赞可、德雷诺夫、谢弗和尚利等四位教授有着丰富的企业战略研究经验,并且都有执教在全美最佳商学院排名中多次名列前茅的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考入凯洛格的研究生曾受到过商业和经济学方面的本科训练,但是也有很多却没有。与来自美国各校的教授们的交流让他们明白,这在全美各大商学院很普遍。为此,他们大胆尝试编写一本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企业战略分析教程。在1995年至2000年间,他们相继出版了《战略经济学》的前两版。最新的第三版吸收了更多前沿经济学、商业战略方面的学术成就,更新了案例以反映市场潮流的新变化。

      作者们坚定地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有一些普遍适用的商业规则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而是持续地对企业产生影响。目前许多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评估成功企业过去的业绩,但本书认为很难通过学习某个成功企业的经验来使所有的企业都实现成功,“鹦鹉学舌”式的战略过程会使得效仿企业很快走向混乱和失败。关键是如何有效识别在企业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则。根据书中的分析,这些商业规则往往都与经济学原理、特别是中级微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icroecnomics)原理密切相关。虽然企业战略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展开研究,但是经济学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几乎总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详尽的解释。用经济学原理的好处是,它能够把经济推理得出的结论与研究者为研究问题所做出的假设清晰地结合起来。同时,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家不能机械化地依照原理来作决策,而是应当通过创造力与灵活的把握使经济学的观点与特定的情形相结合,同时还要清楚地识别出那些由于失误、历史、组织因素或政治因素等原因强加于企业的种种限制,这样才能使原理得到灵活、正确的运用。

      自如地将经济学与企业战略浑然一体地结合起来,是该书的过人之处,也是作者设计时的预期目标之一:尽可能地拓宽读者的范围,不仅使只有入门知识的人士能够顺利地读完本书并受到一次较系统的微观经济学教育,使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能够通过接触一些前沿信息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些往往能够使他们遇到战略难题“迎刃而解”,也使专业的战略研究人员能有选择地获取大量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新理念。

      在探讨了企业边界问题时,通过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表现与来源等的分析企业横向边界的界定过程,通过自制与外购的理由说明企业如何进行纵向边界的定位,用汽车、航天、电力、电子零件、保险等行业中不断出现的纵向一体化现象来注解,用丰富的案例对企业多样化经营的动机和绩效进行了生动的分析。在分析市场与竞争时,作者大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研究市场竞争的各种典型形态、企业战略承诺、及行业进入和退出等问题,如用“柔道经济”来形容市场进入者和市场在位者之间展开博弈的一种情形:大多数时候市场在位者利用其规模和名望使弱小的行业进入者处于劣势,但是有时候小公司和其他潜在进入者可以利用在位者的规模来获得他们自己的优势,就像柔道中使 “巧劲”那样。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探讨企业战略定位和动态演进时,本书创造性地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与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融合起来,并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薪酬制定问题。在战略与结构一章中,作者针对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战略跟从结构”(Structure follow strate-gy)的观点,认为在某些情形下也存在“结构跟从战略”,并用SAP公司、韩国三星集团、史美占公司等案例从不同侧面补充解释了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