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时事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证券
  • 6:金融
  • 7:专版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产品
  • C12:钱沿周刊·特稿
  • C13:钱沿周刊·特稿
  • C14:钱沿周刊·专版
  • C15:钱沿周刊·专版
  • C16:钱沿周刊·人物
  • C17:艺术财经
  • C18:艺术财经
  • C19:艺术财经
  • C20:艺术财经
  •  
      2007 年 2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
    温铁军:在心忧三农20年后面有更大关切(下)
    ■多声道
    从李嘉图到小穆勒
    坚持联系汇率制 人民币无碍港元地位
    公共产品“豪华化”是在背离大众
    个人气质 决定交易策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温铁军:在心忧三农20年后面有更大关切(下)
    2007年0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为中国农民寻找出路

      为农民立言的学术道路,最终促使温铁军开始了帮助农民共建新农村的行动。这也是他作为另类学者在21世纪初由政策研究进入乡村实践的转折点。

      2003年7月,温铁军资助志愿者们在河北配合翟城村老百姓集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骨干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发动农民建设本乡本土,探求农村的自我发展路径。从这个办在村里的乡村学院开始,他和大批志愿者们作了一个又一个尝试。

      在乡村建设学院里,青年志愿者们承继了80多年前晏阳初开办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的传统。当年的知识分子在翟城村的80亩官地的“试验场”试种良种棉花、花生、小麦,并引进优良肉猪,一度得以推广。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推进农村改良的最直接的尝试。现在,翟城村的乡村建设学院把重点定位在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发展农村社区金融与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在这里的60亩校园内已建立起中国第一组完全使用可回收的当地建材的农村生态建筑群,第一组“六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

      这所特殊的乡村学院培养的农民学员已经遍布各地农村。较为典型的是发生在河南兰考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故事。南马庄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有300多户1400多人。2004年春天,村支书张砚斌到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学习,回村后组织70多户农民成立了合作社,现在,他们正在探索城乡之间由对立转变为良性互动的路子,在北京建立城市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成员直接定购农民的大米和其他有机农产品,最初被人称为“购米包地”,现在正在筹划“购蛋包鸡”和绿色乡村旅游,市民与农民结对子等活动。

      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完全转移和全部进城的现实,志愿者们在河北定县和其他地方的农村实验,针对的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1978年到现在,农村改革成绩斐然,但同期“三农”却成了整个国家跨世纪的难题。“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之后,不断引发更多争议。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但广大农民被不断边缘化的趋向难道也一定不可逆?

      温铁军说:欧洲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转移出了四分之一的人口,主要是贫困人口。中国是后起的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伴随工业化向外大量转移人口、转嫁社会矛盾。因此至今还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农村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农民国家。中国100年来的3次国内战争被称为3次以农民革命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解放后的新民主主义从满足农民要求的土改起;社会主义改造从组织农民的合作化起;近20年的改革又从农民自发的大包干开始……弄得无论什么外来思想、内生理论,都不得不在能否解释农村、农民和农业这“三农问题”上受检验。

      为了找到农民不必远离乡土而靠提高农民素质去改变农村面貌的路径,温铁军引领青年志愿者们还发起兴办了海南儋州石屋村社区大学、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以及其他各种培训项目。推广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发展实践经验,翟城村和其他十几个村现已被列为温铁军负责的国家985计划———“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和他担任院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在中国领导人强调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之后,温铁军们的本土化的创新试验也更多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直有人说温铁军的乡村建设实验是乌托邦,过于理想化。但他们这些年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恰与去年正式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敲定的我国新农村建设内容吻合。

      只有双脚扎在泥土里

      才有发言权

      1993年后我国经济进入高涨的同时农村问题越来越突出,温铁军参加了安徽调查后在《经济日报》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也就是与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社保等方面相关的农村政策问题。既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更不是粮食问题。此后的1995年、1996年他又发表了“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的问题”,提出粮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以及“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等文章,其中很多观点的形成和验证,都离不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规律。不久,粮食丰收、库存积压卖不出去,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下降等问题,都被他不幸言中。至今,就在记者采访他时,他依然强调粮食问题的解决办法在粮食以外。

      看温铁军的简历有一种奔波的重压感。他说自己人生中有两个重要的11年,前一个11年初中没毕业就去当了工农兵;后一个11年在农村试验区实地调查、研究政策,几乎马不停蹄地在乡村奔波。就是这两个都属于冷板凳的11年锻炼了他。他从不承认自己是经济学家,而只是一个搞草根研究的实验员。农业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为解决跨世纪的农民问题,我国需要身体力行,勇于实践的学者,对温铁军这样双脚扎在泥土里的研究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温铁军二十多年的农村试验研究,也为我国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一条新路。其实,5年前他就发起建立高校农村调研志愿者队伍,很多农民出身的大学生愿意回乡调查都可以参加,最低要求是写出调研报告,由他主持工作的单位和有关科研机构评奖。这一方面能够补助困难学生假期回家的路费,另一方面则让农村学生回乡实践,帮助家乡的建设。这些学生在120多所大学建立了支农社团,无形之中也使他桃李满天下。

      培根曾经说过,不作尝试的危险和失败的危险是不相等的。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将损失巨大的利益,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损失的只是人类一点劳动。如今,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温铁军几乎固执地坚持着脚踏实地的学术风格,这让人们记忆起那些不该忘记的东西,那种带有根本性的规律———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