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时事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证券
  • 6:金融
  • 7:专版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海外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钱沿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产品
  • C12:钱沿周刊·特稿
  • C13:钱沿周刊·特稿
  • C14:钱沿周刊·专版
  • C15:钱沿周刊·专版
  • C16:钱沿周刊·人物
  • C17:艺术财经
  • C18:艺术财经
  • C19:艺术财经
  • C20:艺术财经
  •  
      2007 年 2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上证研究院
    经济增速将在内外双重平衡中适度放缓
    ■看点
    ■编余
    经济发展到了革除行政垄断弊端关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增速将在内外双重平衡中适度放缓
    2007年0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曙光:经济学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曾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两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主持人:邹民生 乐嘉春

      前两天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将今年我国GDP增长预估在8%左右,这是近期大家见到的比较低的预估值之一。其实,做这种低估的不只央行一家,早先就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人士做过类似表述。不过,尽管今年世界经济或有趋缓、国家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但实际执行下来,估计我国经济还会有10%左右的增长。

      现在的问题是,现实经济中矛盾的不断积累、结构失衡日趋严重,特别是政府管制与行政垄断的结合,既不利于现有矛盾的解决与失衡问题的缓解,处理不当还会使形势进一步恶化。因此,要促使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还需要有市场化的意识与高度的调控技巧,保持内外双重平衡。特别是反垄断问题,现在确实到了着力反行政垄断的时候了。

      今年经济增速会放缓吗

      主持人:去年尽管国家采取了有紧缩含义的调控政策,但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会怎样呢?有分析说,今年我国经济将在高位回落,增长将会放缓,相关 政策会有所调整。对此,你怎么看?

      

      张曙光:对今年我国的经济走势,我觉得,要从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开始分析。

      目前世界经济严重失衡,此说不虚。但更恰当的说法可能是,从总体来看,目前世界经济是均衡的,但是在严重失衡基础上的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很容易遭到破坏。因为,中国经济是失衡的,表现为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同样,美国经济也是失衡的,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大量和快速增加。美国的逆差和赤字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盈余以及石油美元的流入大体相当,构成了世界经济均衡的脆弱基础。

      尽管世界经济均衡的基础非常脆弱,但均衡的破坏对谁都没有好处,只是损失大小的分布不同而已。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均衡局面的破坏,彼此之间也在不断地沟通和合作,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政策调整,以继续维持这种脆弱的均衡。中国在经贸政策上进行的调整,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当然,这种局面曾支持了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它在调整中持续运行,并将继续支持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不过,根据世界各大机构的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再加上国内的紧缩调整,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也会低于上年。这一点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共识,但由此会怎样的一个结果,分歧还比较明显,甚至相当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又好又快,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8%,可能是最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预测则是10.1%,也许是最高的。因为消费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所有预测的差异取决在于贸易和投资的变化。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抓住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和要害。

      从贸易来看,商务部预测将增长15%左右,看低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出口只能增长10%多一点。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外部需求减少,国内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2007年中国的贸易增长也会减慢,但仍然会超过15%,达到20%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按此估计,贸易顺差将分别为2041-2130亿美元和1645-2526亿美元,其均值为2086亿美元。可见,贸易顺差增长减缓,但绝对额仍大于上年,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大大减小,有可能下降到10%左右。

      既然贸易顺差将超过2000亿美元,在汇率升值预期的情况下,资本账户的流入不会出现减少,会因短期资本流入增加而增加。这样一来,2007年外汇储备的增加将会超过3000亿美元,按升值后的汇率计算,被迫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有可能接近3万亿元左右,再通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因而,国内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还会继续。这么多的资金和货币不是流向资本市场,就是投向实体经济。虽然2007年的股市还将是一个牛市,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资金。所以,2007年的投资增长虽会趋缓,但也不会降到20%以下,有可能会在接近25%的区间上运行。

      以上是从投资资金的来源来考察的,如果从投资的收益来考察,投资的激励也是相当强劲的。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1%,快于第二产业投资的增长(1-11月为26.9%),说明投资的收益率是提高的。在投资预期看好的情况下,投资增长的大幅度下降是不可能的。除非采取某些过激的紧缩措施。

      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特征,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和投资竞争还会继续。在这种竞争中,率先和大幅削减投资者必然是竞争的失败者,而坚持和增加投资者则会赢得经济竞争的胜利,取得经济上的实惠。因为,这样做等于从全国的资源总量中,为本部门和本地区额外多争得一部分。更何况“十七大”后一批新官员上台,为了政绩也会烧上一把火。

      由于消费的增长比较稳定,且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目前这方面的政策和体制调整也不会立即见到大的成效,但随着贸易增长趋缓,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无论是扩大国内需求,还是保持稳定增长,投资的较快增长都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不可能减慢太多。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据此判断,2007年达到将近10%的经济增长是可能的。

      要警惕资产价格过度膨胀

      主持人:去年年末包括粮价在内的CPI上升较为显著,由此引起了市场对通胀压力及加息的强烈预期。对今年的物价走势你怎么看?

      

      张曙光:去年的消费物价虽然较低,但其走势值得关注。临近年终,粮食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11月上涨1.9%,12月上涨2.8%,不仅原因突然,而且对未来的影响较大。

      现在的问题是今年的粮价走势会如何?我觉得,上半年粮价上涨,CPI上涨是肯定的。因为,粮食和食品在CPI中的权重大约占1/3左右。涨幅也许在3%上下,关键是下半年会回落吗?不一定。一是取决于国内粮食生产情况,二是取决于国际粮价走势。去年以来,美盘农产品已出现了牛市,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2007年)也为国际粮价加温。所以,不管短期市场如何波动,这些因素都将为玉米和整个粮食市场的长期牛市奠定了基础。关键的问题是国际粮价会不会重蹈国际油价的复辙。

      固然今年的消费物价问题值得关注,但也不必过分担心。不过,有必要警惕资产价格膨胀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温和的通膨要比通缩好,更重要的是,虽然政府千方百计想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但结果还是未能阻止它的上涨,今年房价预计还会上涨。相反,官方正在强力推动股市发展,在一片看好的情况下,股市泡沫也在膨胀。

      除了政策支持、股改完成和流动性过剩以外,支持我国股市上涨的因素和力量有三种:一是基金业的扩张和入市,据说在股市新增的5000亿资金中,基金占80%;二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推动;三是外资进入中国股市。这三大因素今年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因此,今年股市还会继续上涨。然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绝非福音,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可忽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因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而造成的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教训不可不察。

      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健为主

      主持人:基于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及物价走势的基本判断,你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保持连续性?

      

      张曙光:我认为,今年宏观政策操作还是要以稳健为好。由于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需要紧一些,今年1月15日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定向发行央行债券的措施还会酌情实施。利率政策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视美国利率的变动而定,否则会出现不利的后果。不过,无论做何种操作,切忌紧缩过度。人民币汇率的继续升值不可避免,升值幅度可以适当增大,5%的升值不会出现过大的冲击。好在,随着两税合一法案的通过和赤字规模的缩小,财政政策的预期效应是扩张性的。这不仅可以平衡汇率升值的某些紧缩影响,而且也可以援助货币政策,缓解流动性过剩,使之减少和摆脱被动。至于它在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将会显现得越来越清楚。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由于金融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在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面临新的竞争问题?

      

      张曙光: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是五年过渡期中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得比较成功,《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正式实施,已经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独立法人机构的一切限制,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此,应当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这是一件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对国内金融机构形成真正的压力和威胁,促使其真正改善经营。否则,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高额存贷利差的收益保障,安稳盈利的日子,是不会痛下决心改革和提高服务的。

      其次,要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分清自己的优劣之势,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向外资金融机构学习。以银行业为例,国内银行的优势在于比较完善的网点体系,这是外资银行无法相比的。但劣势在于中资银行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近几年虽然有了不少进步,如民生银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服务金融体系。但是,金融服务的质量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尤其偏低,在发展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目前,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而中资银行的利润却主要来自传统业务的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很少,一般都在10%左右,最高的也不过30%。

      票据融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商业票据是金融市场中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工具,其余额与贷款余额的比例通常为1:3,而我国的票据融资总额占不到贷款总额的10%。我国的对外贸易已超过1.7万亿美元规模,但贸易金融规模很小,金融业对贸易的支持十分有限。目前,一方面是银行普遍存在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又相当困难。虽然讲了多年,但至今仍是一个老大难。然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却抢先进入,渣打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快捷贸易通”,融合了20多种金融产品,包括提货担保、进口融资、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保兑等。这难道不值得国内银行深思和学习吗?

      再次,进一步放开国内金融,实现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协调发展。前不久,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新银行,并准备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这是近几年监管部门在这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愿能够加快实施的步伐。其他方面的开放也应跟进。

      前面我们已经对今年的经济发展做了一些预测性分析,这里将第1季度的预测结果列在下面。

      2007年1季度经济趋势预测

                 季度             2005年全年             2006年1季度             2006年全年             2007年1季度(预测)

    经济指标                        (实际)                (实际)                 (实际)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GDP                             9.9                     10.4                     10.7                    10.1

    工业增加值                     16.4                    16.7                     16.6                    16.3

    固定资产投资                    27.2                    27.7                     24.0                    23.0

    消费品零售额                    12.9                    12.8                     13.7                    13.8

    出口                            28.4                    26.6                     27.2                    25.0

    进口                            17.6                    24.8                     20.0                    21.0

    消费物价                        1.8                     1.2                     1.5                     2.5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