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苗燕
2006年,我国银行业在宏观调控中健康发展。记者昨天从银监会了解到,到2006年末,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达到100家,比年初增加47家,达标率为66.7%,资本充足率达标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7.4%,比2005年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更为审慎,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进一步缩小,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06年12月末,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缺口4547亿元,比年初减少1484亿元,准备金抵补率41.7%,比年初提高18个百分点。
据介绍,银监会按照“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在科学分析各行拨备抵补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对各家银行实施分类指导。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系统中全面推行了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主动提取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以确保风险拨备充分覆盖其预期损失。经过努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度进一步提高。
截至2006年12月末,59家城商行累计置换、剥离不良资产685.05亿元。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例由银监会组建前的24%下降到目前的4.78%,平均资本充足率由银监会组建前的-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5%。同时,2006年共完成240家城市信用社的整顿工作,占年初未经整顿城市信用社262家总数的91.6%。通过对主要风险的管控,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建设和风险管控水平的全面加强,银行业风险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还表现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经受住反弹压力,连续四个季度全面“双降”。2006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2549.2亿元,比年初减少713.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比年初下降1.5个百分点。
此外,银行业案件多发、大要案频发的势头得到遏制,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1085件,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273件,分别比上年减少189件和56件,降幅分别为15%和17%。
2006年以来,银监会适时主动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在有效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按商业可持续原则到农村投资创业,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网点,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此外,银监会还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截至2006年12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4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93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197亿元,比年初增加1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82亿元。农户贷款中无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710亿元,比年初增加116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001亿元,比年初增加140亿元,农民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