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春节之前各类分析评论如何强调当前“加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央行还是在资本市场春节前收盘之后决定从2月25日起,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通过5次密集的小幅调整,已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7.5%调高到10%的水平。
紧缩性数量政策再度出台之后,支持加息的分析评论依旧坚持认为加息已经“脚步不远”甚至已经是“箭在弦上”。理由是1月份偏低的CPI数据主要是因为今年春节和去年春节在月份上的错位,导致同比数据的失真。因此2月份的CPI同比数据肯定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跳升,有预测是在3%左右。
但笔者坚持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问题,而是要看政策的目的和实施的效果。就目前国内宏观经济的形势而言,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泡沫膨胀风险要远大于物价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而央行近来的各项政策举措,恰恰反复在证明这一点。
央行在此次公告中就明确指出,“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贷款扩张压力较大”,这些矛盾不是通过利率手段能够有效调节的。央行官员近期的表态也反复表达了这一观点。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春节前就表示,目前利率水平是合适的,和整个经济金融指标基本适应,是否要变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现在必须要抓紧收回流动性,这是首要任务。”针对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此前提出的“在被动投放货币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对吸收流动性无效”的言论,央行虽然发表声明称这并不针对当前宏观经济,但投资者也应该解读出央行当前的政策工具选择的偏向性。
2004年,央行在CPI指数高攀到5.8%之后,才加息到2.25%的水平。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1998年的时候曾经到过13%的水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有继续上调的空间,而加息的紧迫性,并没有如某些分析所言的那样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