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公司调查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货币·债券
    福禧短融将如期兑付 首个信用“地雷”排除
    恢复升值元气 人民币盘中首破7.74
    央行加大回收流动性力度
    香港:经济放缓货币投放加速
    债市何时也能影响全球市场
    两公司拟发35亿元短融券
    利差交易致美元兑日元大跌
    今年首期凭证式国债今起发行
    1月债券发行量同比猛增237.81%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福禧短融将如期兑付 首个信用“地雷”排除
    2007年03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丰和

      

      备受市场关注的福禧短融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3月7日,福禧短期融资券将如期兑付。

      记者昨日从市场获悉,包括银行、保险和基金在内的福禧短融投资者再度在北京举行持有人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宣布福禧短融券将于3月7日到期全额兑付,目前10亿元的兑付资金已经划拨至主承销商工行的专项兑付账户上。

      福禧短融于去年3月6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贴现方式发行,发行量为10亿元,发行收益率为3.6%。同年7月底,由于福禧短融的发行主体———福禧投资控股公司涉嫌从上海社保基金违规借贷32亿元巨额资金,立即使福禧短融券陷入可能无法偿付的信用危机之中。从此,福禧短融券由炙手可热沦为无人问津,成交收益率从2.88%起直线上升,最高一度达到157%。在福禧短融券可能无法兑付的危机面前,去年8月底各持有人在主承销商工商银行的倡议下,成立了债权人维权委员会,由各债权人授权工行处理有关福禧短融券的偿付事宜,保护各债权人的利益。

      福禧短融如期兑付无疑将是件令市场各方皆大欢喜之事:对银行、保险公司等持有人而言由此减少了巨额坏账计提,证券投资基金也避免净值大幅度缩水的结果;而对于短融券的民企发行主体,其在发行过程中有望摆脱“福禧事件”的阴影,重获投资者的关注,降低居高下不的发行成本;对于短融现券市场,大批民企短融也有望凭借目前的高收益率再度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然而“福禧事件”所带来的警示作用却不能因福禧短融兑付危机的化解而淡化。“福禧事件”使投资者首度直面的信用风险问题。“福禧事件”发生后,投资者纷纷在内部建立针短融的投资体系,并且直接导致短期融资券定价分化。在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的作用下,不同资质的短期融资券终于拉开了定价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福禧事件”对短期融资券市场进步意义不应仅限于此,着眼于建立一个健康、市场化的短融市场,必须进一步完善短融市场的体系建设,包括强化承销商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各参与主体的执业操守和诚信;引入和建立可分担不同层次风险的市场投资主体减少风险对市场造成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