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率并不具有正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国民经济无论在总量还是速度上都以令世人惊讶的速度上升,但居民却紧紧地捂住不断充实的钱袋子。
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所谓“调投资”就是要降低投资率。降低投资率并不是要一味地压项目,而是在紧紧把住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的同时,提高投资门槛和提高投资效率。我国2006年原定节能降耗4%、污染减排2%的目标之所以未能实现,关键就是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控制不力。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增长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投资多少和投资效率如何。单方面来讲,高投资率未见得是坏事,关键是投资效率是高还是低。我国投资率很高,但投资效率差强人意也是事实。所以,在关注如何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适度控制投资规模是必须的。
就封闭型经济来说,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的同时,储蓄也在减少,增加的是国内消费。对于开放经济来说,投资的降低并不一定会导致储蓄的减少,甚至投资将低于储蓄增加或并行不悖,这种不平衡状况将会通过国外消费及出口的增加来改变。
所谓“减顺差”,其原因就在于国内消费不足而导致出口增加引致顺差加大,由此带来国际贸易的摩擦和本币升值的压力。
所以说,“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其实就是一项任务———要促消费。如果捉住了消费这个牛鼻子,其它两个问题自然会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为什么我国消费率持续偏低,对经济增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在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大约在80%左右,是消费需求的主体。在近年来持续下降的消费率中,主要是居民消费率下降。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只有两点:一是当期收入较低,二是收入虽然不低但对未来支出预期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都低于GDP增长速度。由于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过低,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这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这是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消费的一个最根本的渠道。
消费率偏低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转轨时期各项改革的实施增强了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没有及时跟上。医疗、教育、住房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众多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确定,甚至产生悲观情绪。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更加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其实,如果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居民当期收入对于其当期消费并不具有十分强烈的约束作用,这也就是美国居民储蓄率不高甚至为负的主要原因。
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第一,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重点是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已于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并于2月26日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促使更多的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特别是要消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障碍,建立农民工进城激励机制。
第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规范房地产市场、改善消费环境,解决广大居民住房、看病难问题,减少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为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生产是为了消费,发展是为了民生。我们必须始终以改善民生、促进民和、实现民安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改善民生是第一位的,没有民生的改善,民和、民安亦无立足之地。就目前来说,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杨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