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特别报道
  • 9:财经新闻
  • 10:时事·海外
  • 11:观点·评论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特别报道
    以代办股份为突破口建全国统一场外交易市场
    记者博客
    两“金融市长”接受本报专访
    代表委员博客精选
    记者手记
    上证博友评两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两“金融市长”接受本报专访
    2007年03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在天津团开放日的间隙本报记者专访戴相龙(左)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戴相龙:发行更多基金促进天津直接融资

      □本报两会报道组

      

      国内第一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已于去年年底在天津正式挂牌,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长戴相龙5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表示,今后天津还将成立包括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在内的新基金,以促进天津市直接融资的发展。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发行更多的基金,能够更多地进行有效的培训,比如产业基金管理人员培训,也可以搞产业基金的讨论论坛,把天津建成一个综合产业基金的发行、人才培训、讨论论坛的重要基地。”戴相龙表示。

      据了解,发展各种基金是滨海新区改革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去年提出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明确,滨海新区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可能在四个方面:最主要的是直接融资,其次是金融体制综合经营,再者是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最后是可能建立一些具有新功能的金融机构。

      戴相龙表示,去年年底挂牌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国内第一家也是金额最大的产业基金,总规模为200亿,第一期就募集到60.8亿,由国内6家很有实力的机构来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是中行行长李礼辉,总经理也是从香港聘请的专业人士,资金主要投向天津滨海新区环渤海。

      “继这个基金之后还会成立一些新的基金,我们将会不断完善管理,给国家发改委提供参考,促使《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这个办法出来后我们国家还会批准一系列的产业基金。”戴相龙指出。

      他还表示,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社会资金很多不能及时地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资本金,而如果从国外引进资金会造成外汇储备上升,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使直接融资占比上升。

      他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应逐渐构建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多层次资本市场除了场内市场之外还应该有场外市场,比如柜台交易市场。他同时认为,由于市场流动性充裕,柜台交易市场的设立不会抽走主板和中小板市场的资金。

      黄奇帆:重庆资产重组将迈入新阶段

      □本报两会报道组

      

      “全国各省市中,恐怕只有我们敢说‘国企已经成为土地调控、融资调控、稳定调控和金融诚信调控的中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带动力量’。”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对本报表示。

      黄奇帆介绍说,近年来,以推动各项重组工作为主线,重庆国企实现了五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一是国资总量快速增长,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重点企业资产总额和国有权益去年末达到4376亿元、1110亿元,较三年前分别增长118%和195%,规模由三年前的全国20名开外一举进入全国前十强。二是国资布局更加合理,呈现出基础设施投资集团、工商产业集团和地方金融企业4∶3∶3结构的国资分布新格局,国资从竞争性的工商产业逐渐退出,逐步集中于基础设施和金融产业中,市属国有大集团的户均资产达151亿元,比三年前提高100亿元,改变了国资布局分散的状况。三是国资质量显著提升。重庆国企三大板块中,投资集团、工商产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降至60%和62%,地方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率降至6.4%,较三年前分别下降11、20和26个百分点。四是国企实力明显增强。2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中,资产总额上百亿元的达16户,销售额过百亿元的达10户,重庆国企已经可以在重庆乃至西部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影响作用,改变了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五是国资效益持续增长。年利润总额上亿元的市属集团达13户,工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已由三年前的2.3%提高到7.8%。去年2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中,有23户创销售收入历史新高,有17户创利润历史纪录,改变了营运质量差的状况。

      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庆国企,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愈显突出。

      黄奇帆说,重庆市9大基础设施投资集团的组建,是重庆国资实施资源重组,有力推动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资源重组、创新融资方式,初步解决发展所需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国债资金的重新集约配置,政府土地和规费等注入,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融资,重庆发展壮大了城投、高投、地产、水投、水务、开投、渝富、能投、高发等9大国有建设性投资平台。在市场机制尚不能发挥完全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的支撑力量。近三年,9大集团累计实现融资额1078亿元,实现投资额855亿元,占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的75%。

      同时,重庆积极实施债务重组,化解工商企业的债务负担。通过银政合作、资产置换和企业回购等方式,重庆国企历年形成的300多亿元不良贷款和债务得到成功处置,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质量,增强了企业融资和发展能力。

      积极推动金融企业重组,重视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也是重庆国资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以增资扩股、债务重组、股权置换、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上市等多种措施,重庆市商行、西南证券、重庆国信、市农信社等机构迈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与此同时,重庆市还新组建了一批租赁、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重庆渝富公司有望成为千亿级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担保、租赁等为一体的地方国有金融体系基本完善,并成为推动国企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重庆市在实施集团重组、推进大集团战略,实施产权重组、推进产权多元化,以国企为平台,用市场化经济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工作。

      在谈到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重庆国企的问题时,黄奇帆说,下一步重庆市将从解困型的资产重组阶段,转变到购并、股票上市的融资型、聚财型、扩张型的资产重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