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财经要闻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广告
  • 9:权威访谈
  • 10:环球财讯
  • 11:专版
  • 12:价值报告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信息披露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解决农村低保问题 中央财政应负更大责任
    强化垄断不易形成竞争
    房市调控突然在落实上发力
    教育投入要 确保用到刀刃上
    按市场价进行拆迁补偿是公平选择
    中国A股尚没有能力撼动国际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强化垄断不易形成竞争
    2007年03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漫画:刘道伟
      □陈予军

      

      在国资委公布的2007年重点工作思路中,央企重组再次成为主旋律。根据其中期规划,从2007-2010年,央企数字要从现在的159家,进一步减少到100家。对于强强联合导致垄断、压制竞争的说法,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认为并不成立,其理由是,竞争只能是来自于不同出资人之间。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竞争,只能是竞争企业共同损害出资人的利益,因为这种竞争可以不计或无视成本,竞争的结果是要由出资人最后买单的。

      如果根据白津夫教授的观点,过去,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对石油、电信、航空、电力等进行拆分形成的几大集团,在有了国资委这样一个出资人之后,就顺理成章地有了合并的必要。笔者认为这一论点值得商榷。实际上,即便过去为了避免垄断、促进竞争对国企的拆分,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而是几个垄断共存,彼此相安无事的“和平共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大垄断变成几个小垄断,公众无法得到价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因缺乏竞争上进心不足、进取心不强。

      应该认识到,国企因强调赢利性的改革与重组而使原来的国企社会责任渐渐淡化,这些责任重新由社会来承担,而那些直接关系公众福利、提供“准公共品”的国企,则常常凭借垄断地位抬高价格,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成为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国企垄断性的强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效益的降低,尤其是在垄断的形成建立在非竞争性基础之上,靠行政力量催生而成的情况下。

      近年来,国资委及一些学者,一直在淡化国企的垄断角色。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强调石油、电信、电力“这些行业当中几乎没有哪一家是垄断的”,此言一出一片质疑之声。近年来,公众饱受垄断之苦,各种垄断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所谓的听证会被异化成涨价通报会。倘若竞争真实存在,这些企业还敢如此漠视民意吗?

      国企的垄断性特点根本不是什么新问题,它是早就被确认了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指出,“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显然,中央对国企不存在垄断的说法并不认可。

      垄断竞争型企业是当代发达国家行业的龙头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从全球看,在石油行业中,美国主要有几家大的石油公司,英国只有一家公司,在电信、航空、电力等行业,他们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但是,他们的垄断是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损及公众利益。而我国的垄断是行政保护下的垄断,是一种“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由于并非在竞争的基础上形成,很容易损及民生。

      把许多小舢板绑在一起,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事实上,哪怕是同一出资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弱化或否认一些强势国企的垄断性,虽然为这些垄断企业的强强联合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论支持,但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促使这些企业通过竞争提升实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