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日本内阁批准通过了一项能源政策修正案,该法案强调了日本与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生产国的联系,并着重点出开发下一代核技术。在报告中,日本将中国和印度视为其能源供应需求的最大竞争对手,并指出要与俄罗斯加强联系,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国内专家指出,“能源多元化”是当前世界的主流,并不是日本一国往此方向发展,将中国和印度看作竞争对手也是正常现象,因为这两家经济引擎的高速发展,势必与其在能源需求方面的竞争有所冲突,因此增加了日本获取能源的成本。
视中印为最大竞争对手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Akira Amari)在批准能源政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进核能开发以及为确保石油供应稳定与节能而作出相应努力是该能源政策修正案的核心内容。 ”
安倍晋三政府在确保油气供应安全上,将中国和印度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且安倍政府在修正案中特别提到,要发展与生产核能源的国家建立强大的能源安全纽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昆对记者表示,中国、印度两国的高速发展对其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引发了日本的危机感,政府希望以此刺激国民奋发。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任徐明棋也表示,“中印和日本能源需求竞争明显,而且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印能源需求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这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基本相同,这更加剧了日本的心理负担。因此,日本十分注重能源多元化,以确保能源安全。”
仰仗俄罗斯寻求能源多元化
日本内阁在能源修正案中提到:“日本90%的能源供应是通过中东市场,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建立了有效的能源多元化措施,强化能源安全。”
目前日本最主要的能源供应来自沙特阿拉伯以及印尼,但从最近一段时间日本进口原油的资料上看,日本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以及各种成品油的幅度大大提升,这就很明显给国际社会一个信号,俄罗斯将成为日本今后仰仗的一个能源主要来源地之一。徐明棋认为,俄罗斯离日本相对中东更近,因此无论在运输成本以及安全性方面,都更优于中东。
日本最大的能源公司日本能源集团以及其他的石油公司去年开始从埃克森-美孚公司位于俄罗斯的萨哈林1号油气项目进口原油。俄罗斯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主管米特沃之前表示,正在对萨哈林1号进行生态环境的检测。对此甘利明回应,“我希望检测不会对正常的供应造成影响。”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数据表明,2006年,日本日进口原油2.43亿公升或419万桶原油,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原油为729万公升,占总进口额的30%。
2006年日本总共进口天然气620.1万公吨,其中从印尼进口占总进口额的23%。
日本的“核国家计划”
在综合考虑全球能源供需变化情况的前提下,日本政府每三年对该国的能源政策进行一次修订。本次修正案是在通过自民党以及自民党盟党新公明党的一致认可下进行的。修正案提到,日本政府应该有各种措施以满足其2006年8月编纂的核国家计划(Nuclear State Plan)中所陈述的基本政策。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能源咨询委员会制定的“核国家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开发核能的技术,例如能源再利用;从海外获取铀的供应;在快速反应堆方面进行商业化运作,以及与进行核能生产的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日本在与全球进行铀加工国家竞争的主要领域就是铀的重复利用,在5年内,铀的价格就涨了10倍。根据该能源政策,回收废核燃料以及快速增殖反应堆的开发将帮助日本提高原子能电站的发电能力,目前的发电能力为30%,得到提高后的能力至少在40%以上。
■记者观察
寻求能源安全 各有各的立场
能源是支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资源,但近几年来,地缘政治危机风起云涌,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摩擦时有发生,能源安全的脆弱性越发明显,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对于能源的消费国和生产国,他们有着各自立场不同,以及不同的能源安全观。消费国寻求的是供应安全,生产国寻求的则是需求安全。能源安全对消费国和生产国同样重要。
对消费国而言,能源安全是供应安全,就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获得足够的能源供应。衡量能源安全的两个直接因素是供应量和价格,实现供应多元化是保障供应安全的核心要素。
美国提出“能源独立”设想,关注改善电力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展电力新技术。
欧盟提出“共同能源政策”,目标是降低温室效应、提高能源效率、开放能源市场、确保供应安全。调整欧洲的能源构成,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需求。
对完全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能源安全尤其重要。能源安全策略体现在:扩大能源结构中核能的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亚洲能源合作领域扮演领袖角色;与产油国(中东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对生产国而言,能源安全就是需求安全,就是“维持长期有效的、消费国愿意支付的市场价格,并由此确定相应的投资规模,确保足够的生产能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因为产能过剩使油价暴跌。生产国不愿意重蹈覆辙,担心中期和长期的需求稳定性。当消费国要求生产国增加产量时,生产国则要求上调需求量;当消费国要求生产国加快新产能投产时,生产国则要求知道需求是否与之同步增长。
为了实现能源安全,生产国需要对需求做出正确的评估,保障连接消费者的能源通道的畅通,加强对各个供应环节的控制,甚至会演变成“资源国家主义”。因此,生产国追求“产能增长与需求合拍”下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寻求需求市场的多元化。
不过,某些生产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做法不是确保供应通道,而是加强对供应的控制,特别是加强对资源的控制。资源国有化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过去数年间,油价的走高使越来越多的生产国采取立足本国公司的策略。
为了避免发生冲突,供需双方建立对话机制是克服障碍的最佳方法。
不仅需要在国家之间展开对话,还需要使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国际能源组织应收集最新的、准确的数据,形成对未来供应、需求走势的清晰认识。生产国与消费国在现有框架内或者构建新的框架,寻找共同点。
在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的世界里,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如何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关系可能是双边的,也可能是多边的。因此,能源安全是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