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这是流动性过剩问题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流动性过剩也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接下来的时间,可以说是攻克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决战”阶段,有关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货币政策下一步动向如何等问题,都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报专访了多位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以及经济学界的专家,共同探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良方”。
外汇投资公司或成吸收流动性新法宝
正在紧张筹建之中的外汇投资公司或许将成为吸收流动性的新法宝。
“成立外汇投资公司的原本目的在于分流超额部分的外汇储备,进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以提高外汇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所以,外汇投资公司将成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重要渠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对于外汇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郭田勇分析说,由于国家外汇储备对应着央行等额的人民币资金投放,因此从理论层面来看,央行不能将储备无偿划拨给外汇投资公司。这样,在实践中就需要公司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从央行购汇,而这一发债的过程无疑将会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不过,郭田勇指出,由于未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用汇规模较大,可能会超过2000亿美元,如果一次性地发债购汇,有可能矫枉过正,带来流动性在短时间内的过度收缩,这将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因此他认为,外汇投资公司的业务运作应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协调配合:投资公司的发债可以分批分期进行,并掌控好发债时机,比如可在央行票据到期时进行。
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流动性“泄洪”
把当前过剩的流动性从货币市场引流到资本市场中,从而达到化解流动性过剩,保证经济安全运行的目的,成为建设包括蓝筹股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及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意图之一。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A股市场的扩容。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此前曾指出,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充裕资金,将社会储蓄资金有效转化成长期投资。既利用流动性过剩这一条件发展壮大了资本市场,客观上也吸收了过剩的流动性。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对上述观点予以了赞同。他表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金无法及时通过有关渠道转化为资本金。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有助于化解过剩流动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陈耀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蓝筹股以风险相对较小,市场形象好,吸引了大量资金和投资者的介入。应有步骤地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培养优质企业成为蓝筹公司,吸引已在境外上市的境内优质企业回归A股市场,打造我国的蓝筹股市场。
此外,适时推出创业板及探索建立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业已列入管理层的下一步工作重点。这些将成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手段。
大力发展公司债 吸收流动性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公司债券”的方针下,公司债市场很可能在未来成为吸收过剩流动性的有力武器。
2006年底,我国企业债券余额2831亿元,仅为同期GDP总量的1.35%;以同期成熟市场国家50%至100%的比例计算,我国公司债余额规模当在10万亿至20万亿元之间;巧合的是,同样截至2006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
上述静态计量,尚未考虑全球债券市场年均6%的增长速度。
“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公司债和债券市场,可以在股票市场之外,开辟一条宽阔的融资渠道,这对于提高直接融资,消化货币过剩,扩大内需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耀先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局长杨晓嘉说,目前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单一,多年来,银行储蓄占据了较大比例,但这种投资较保守;去年以来股市形势向好,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热情提高,但股票投资在各类投资中仍属相对激进的投资方式。所以,市场必然需要安全性和回报性处在两类投资品种中间的公司债产品。在成熟市场,散户投资者70%的投资投向公司债。“公司债是符合中国老百姓投资需求的产品。”
提高消费水平才能治本
虽然金融主管部门去年以来屡次动用相关调节手段以遏制流动性过剩,但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治标不治本。为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即鼓励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医疗投资。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光瑞提出:“国内消费率持续下降、水平过低,是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的反映,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造成居民消费水平低、储蓄率过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建全,导致居民对未来某些开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心,例如医疗、教育、养老、购房等。这种顾虑使得即期消费延长成为了远期消费,因此,储蓄率居高不下。以致居民消费与投资和出口的比例失调,内需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
为此,张光瑞指出,要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从根本上提高消费水平。
发展金融衍生品抑制流动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指出,发展金融衍生品,可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有效手段。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在我国,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朱玉辰表示,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大量资金只能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从而快速抬高资产价格,引发泡沫的形成。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推出股指期货可增加新的投资渠道,有效分流风险承受能力较大,投机性较强的过剩流动性进入到金融期货市场中,吸收,缓解房地产、股市中的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朱玉辰指出,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增加经济弹性,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成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把转移给那些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这样就为整个市场提供了释放风险的出口,防止日常运行中风险的积累,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朱玉辰透露,中金所目前正在加快推出股指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正在日益成熟,将在各方面准备充分时择机推出。”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一定空间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已经成为了央行在此轮收缩流动性过剩调控中的常规武器。从2006年开始,央行在8个月内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0%。据估算,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缩的资金大约在1万亿元左右。
此外,1月16日,央行还曾创纪录地单日发行2100亿元1年期央票。而作为单日央票发行量,1300亿元央票所达到的资金回笼几乎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力度相当。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白鹤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冻结多少资金。实际上,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资金只是在央行内部做了一个平移,对市场的实质影响不大。上调准备金率更大程度上是起到政策导向信号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建行行长郭树清认为,如果信贷继续快速增长,央行或将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而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机构,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回应说,不排除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过,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近日谈及流动性过剩调控时表示:“使用准备金率工具目前还有一定的空间,但肯定不能一直这么用下去。”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指出,中国使用准备金率还有一定空间,但肯定不能一直这么用下去,“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来解决外汇过多地流入。”
事实上,为抑制流动性过剩,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央行已五次上调人民币存款机构准备金率。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认为,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大量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因此把顺差规模过大问题解决了,就可从源头上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则认为,解决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不是说所有项目都要逆差,而是大体上经常项目下基本上能够平衡,或者资本项下基本能平衡。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要素收入,比如劳动力的工资,土地的租金,资源的价格,环境的成本这些都得提高。”郭树清指出。
允许更多发行人民币债券
今年央行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武器还将包括允许更多的国际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透露说,允许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将有望在年内成行。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评价说,尽管流动性过剩的化解是个系统工程,但这也可作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此前,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曾于2005年10月作为试点,分别获准在华发行总额为11.3亿元和1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但之后试点范围一直未能扩大。
而伴随着公司债市场建设提上日程,允许外国机构在华发行债券也成为公司债市场发展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2日表示,将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出台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境内融资的政策措施。
吴晓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允许外国企业和国际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它们在华发展其业务时就不用再从国外调用外汇资金,这“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流动性过剩的另一解决之道是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表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金融体制、完善金融环境,建立信用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改善金融体系,尤其是改变中小企业融资、三农融资难的现状,除了银行要建立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外,还需要从整个金融环境方面进行完善。
秦晓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将是一个长期问题。对此不必过分担忧也不能不予重视。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经由市场自身去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宏观调控只能遵循“相机抉择”的原则,着眼于经济的平稳运行,避免过热或过冷。金融体系的问题应交由金融市场本身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