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生产性投入相比,在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带来了更高的回报。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估计,中国投资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可能高达30%至40%。这还仅是直接的经济收益,如果考虑到教育对改善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和谐度及凝聚力的作用,回报将更为可观。
因此,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有足够的教育投入作为支撑。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1872年颁布《学法令》时就明确提出要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资料显示,日本在1910年就已经达到边远乡村教育普及的水平,当时的工厂企业管理人员中拥有本科学位的就已经达到47%。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日本的崛起。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说:“从明治维新至今,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因此,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但这个目标直到现在还没有实现。
大国崛起是在竞争中崛起的,而取得竞争优势的惟一捷径就是提升国民的素质,培养大量人才。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投入。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平均水平就达到了5.2%,发达国家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我国从1994年至今,绝大部分年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都低于3%。2005年,我国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2.82%。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4%的目标理应可以实现。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发展中国家政府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比重已经过高,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大教育投入。
今年两会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就财政工作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估计今年有望超过3%。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将大幅度加大助学金、奖学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财政部和教育部正就此进行制度设计。金人庆说,估计到2010年,我国用于义务教育的开支将达3000亿元。金人庆说,中国公共财政非常愿意为教育“买单”。但是,金人庆部长没有回答4%的目标何时实现这一问题。这说明,在财政分配过程中的博弈,依然会比较激烈。
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影响教育的发展是必然的。以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为例,早在200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沈士团指出,仅2004年1月至9月,全国新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就有10亿元之多,累计欠发教职工工资高达163亿元。教育投入不足留下的巨大缺口,导致一些地方的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
综观世界各个发达国家,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教育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是大国崛起的基础,任何国家不能脱离教育而崛起。因此,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应该继续加大,最起码,上世纪定下来的4%的目标应该尽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