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两会特别报道
  • 9:观点·评论
  • 10:财经新闻
  • 11:环球财讯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9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9版:信息披露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摘要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 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摘要
    2007年03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度报告摘要

      §1 重要提示

      1.1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个别及连带责任。

      本年度报告摘要摘自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全文,报告全文同时刊载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om.cn。投资者欲了解详细内容,应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1.2 本报告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18位董事中,14位董事现场参会,张懿宸、邬小蕙、吴幼光、李扬等4位董事未亲自出席会议,其中,张懿宸董事、邬小蕙董事书面委托王东明董事长代行表决权,李扬独立董事书面委托李健独立董事代行表决权。

      未有董事、监事对本报告提出异议。

      1.3 本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已经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按国内和国际审计准则审计,北京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相关事项亦有详细说明,请投资者注意阅读。

      1.4 公司董事长王东明先生、总会计师兼会计机构负责人倪军女士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2 上市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2.1 基本情况简介

      

      

      2.2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3 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

      3.1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3.2 主要财务指标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元

      

      3.3 国内外会计准则差异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3.4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

      单位:元

      

      §4 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

      4.1 股份变动情况表

      单位:股

      

      注1:上表中的“本次变动前”比例以2006年6月27日公司完成增发50,000万股新股前总股本248,150万股计算,“本次变动后”的比例以2006年6月27日公司完成增发50,000万股新股后的总股本298,150万股计算;

      注2:“其他”变动系公司2006年8月15日原发起人股东的第一批有限售条件股上市流通所致(相关情况详见《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有限售条件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提示性公告》,2006年8月10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

      4.2股东数量和持股情况

      

      4.3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介绍

      4.3.1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3.2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具体情况介绍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本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79年10月设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现任法人代表为孔丹先生,注册资本为300亿元,主要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基金、信用卡金融行业及相关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基础电信和增值电信业务、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矿产、林木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工业、机械制

      

      

      

      §5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5.1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及报酬情况

      (董事、独立董事和监事分别按姓氏笔画排序)

      

      注1:职务栏中有两个职务时,仅标注第一个职务的任期。

      注2:李如成董事所持有的1,350股中信证券股份中,有1,000股为个人股东帐户自动申购中签股,350股为2005年8月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时的流通股送股,均已锁定。

      注3:根据2002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年支付独立董事补助人民币四万元整(含税),年支付不在公司领取报酬的董事、监事补助费人民币一万元整(含税),并报销上述人员参加公司会议的相关费用(相关决议详见2003年7月8日的《中国证券报》)。

      §6 董事会报告

      6.1 报告期内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经营情况的回顾

      1、公司总体经营情况

      2006年,公司遵循上市公司的各项规则,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信息披露及时规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公司在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思想指导下,完成了战略布局的重新调整,实现了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截至2006年末,公司总资产63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21%;主营业务收入58.32亿元,比上年增长535.06%;2006年实现净利润23.71亿元,比上年增长492.70%。

      2、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2006年,证券市场环境全面好转。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以及上市公司盈利的复苏,A股市场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底的1,161点,上升到2006年底的2,675点,上涨130%。同期,A股市场总市值从3万亿发展到9万亿,增长了近200%。股票市值与GDP相比的证券化率,从17%提高到44%。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达到183,500万元。股票融资额2,845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IPO融资1,643亿元,是过去4年的总和。A股市场成为2006年全球最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2006年,公司在若干业务领域保持或取得领先地位。

      (1)经纪业务

      经纪业务积极推动营业部由单一代理职能向代理和销售双重职能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代理交易方面,2006年,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股票基金代理交易额居全市场第一位。在产品销售方面,全年新增代销基金43只,基金销售总量35亿元,占当年新发行基金总量的0.91%。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收入27.97亿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772.74%。

      (2)证券承销业务

      2006年,公司担任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IPO项目的主承销商,担任马钢和中化国际分离交易可转换债项目的主承销商,担任鞍钢、本钢和太钢整体上市的保荐机构及财务顾问,担任中国人寿A股发行的财务顾问,担任中国石化私有化的财务顾问。此外,还完成了近20家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项目。2006年,公司A股公开发行主承销项目募集资金总额占21%的市场份额,列第二位。

      债券承销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2006年,公司担任了铁道债、国家电网债和三峡债等6只企业债券,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和兴业银行三只次级债,以及IFC熊猫债的主承销商。2006年,公司成为人民银行唯一批准获得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资格的证券公司,承销了铁通集团、中化集团和火箭股份的短期融资券。按债券市场全口径统计,公司债券融资总额占27%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市场第一。

      (3)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基本完成转型。持续销售“中信避险共赢”集合计划,累计销售48.21亿份,是全市场集合理财计划中单只规模较大的产品之一。成功发行和管理“中信理财2号”集合计划,累计销售14.84亿份。积极开拓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业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年金投资管理合同。积极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担任江苏吴中BT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人。年内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较2005年同期上涨了140.60%。

      (4)自营业务

      2006年,公司清晰业务流程,规范投资决策程序。为适应公司买方业务的转型,对财务型投资和各类业务型投资进行合理配置,公司将原证券投资决策委员会改组为资产配置委员会,对涉及公司自有资产在各业务线的资金匹配、有价证券投资等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根据对市场的判断,公司及时调整持仓结构,及时降低固定收益品种仓位,积极投资可转债和新股申购,增加权益类资产比重,使资产配置更加科学。报告期内,自营证券差价收入11.33亿元,约为2005年同期的8.92倍。

      衍生产品交易方面,2006年,公司共创设了5支认购权证,8支认沽权证,创设总量达到3.98亿份,占当年权证创设总量的16%,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位。

      3、报告期公司盈利能力情况分析

      公司报告期净利润23.71亿元,较2005年同期上涨492.70%,每股收益为0.80元。公司业绩大幅提升主要归功于有利的证券市场环境以及在公司股东支持和经营层正确经营策略下全体员工的努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期内A股指数大幅上升,交投异常活跃,公司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经纪业务收入及有价证券投资业务收入与2005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

      (2)随着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开展,以及证券市场再融资和IPO功能的恢复,公司承销业务收入、股改咨询服务收入较2005年同期大幅增长;

      (3)子公司业绩显著增长,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2006年内收购并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有:中信金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融资(香港)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经纪(香港)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期货(香港)有限公司和华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4)除传统证券业务外,公司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集合理财、创设权证等创新业务在2006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4、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

      公司2006年末流动比率3.04(扣除代买卖证券款),资产的流动性很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扣除代买卖证券款后,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85.44%,说明公司的资产短期变现能力较强。

      2006年末公司总股本29.815亿股,股东权益123.10亿元,较上年末股东权益56.46亿元增长118.03%,母公司净资本额为105.78亿元,较上年末净资本40.60亿元增长160.54%,公司在报告期通过收购、投资等资本运作,及发债和增发股票等筹资活动,扩大了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母公司的净资本与股东权益的比例为85.93%,说明公司资产质量优良,各项财务及业务风险监管指标符合《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总额499.81亿元,流动负债479.51亿元,扣除客户存放的交易结算资金后,负债总额81.5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3.55%,说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较强;长期负债20.30亿元,其中应付债券19.50亿元,系公司分别在2004年、2006年发行的公司债券,在良好的证券市场环境下,公司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公司无重大到期未偿还的债务。

      5、现金流转情况

      (1)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912.37亿元,占现金流入总量的62.48%;是公司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净额为301.84亿元,较报告期净利润23.71亿元有较大差异,主要因为:一、代买卖证券业务流入的现金流量净额306.96亿元,但客户资金流入不会直接导致净利润增加;二、本期公司由于创设权证业务支付的权证业务履约保证金净额7.48亿元,反映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此项未实际导致净利润的减少。

      (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8.56亿元占现金流入总量的0.59%,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14.69亿元,占现金流出总量1.3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13亿元。

      投资收到的现金中,收回对外投资收到的现金6.43亿元,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75.10%,主要是报告期内收回部分长期债权投资;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1.10亿元,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12.86%。

      投资活动流出的现金中权益性投资支付的现金6.54亿元,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的44.51%,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对外非证券投资所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4.65亿元,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的31.63%,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购买办公楼宇及子公司中信建投证券收购华夏证券所属房产。

      (3)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539.39亿元,占现金流入总量的36.94%,其中借款收到的现金477.94亿元,主要是拆入资金,占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的88.61%,此外,报告期内增发股票收到的现金46.45亿元;发行公司债券收到的现金15亿元。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偿还拆入资金及债券利息占99.37%,向股东分红占0.62%。

      (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转好,走出了持续近5年的低迷市况,证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国内证券公司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竞争力显著提高,而外资也加快了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步伐。公司能否迅速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未来证券市场的竞争形势,成为公司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公司及时地对经营策略进行了调整,主要措施有:

      (1)扩大资本规模。2006年,公司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向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发5亿股股票,募集资金46.40亿元。同时,公司还成功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15亿元15年期债券。2006末,公司净资产达到123.10亿元,成为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

      (2)继续战略扩张。继2005年公司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原华夏证券的证券类资产之后,2006年,公司收购了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1月更名为“中信金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万通证券、中信金通证券的营业部总数已经达到了165家,证券服务部达60家。

      为加强公司在基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公司2006年先后受让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0.725%的股权,并协议受让了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权,此部分股权转让报批手续正在办理。

      截止2006年12月30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达到727.33亿元,居市场第三位。

      (3)积极开展跨境业务。为了提升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的竞争力,2006年上半年,公司对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进行了增资,收购了中信资本控股旗下的三家子公司,获得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及期货业务资格。2006年,中信证券(香港)公司承担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H股发行的副主承销商,海外业务顺利展开。QFII业务方面,公司正式签约的QFII客户已经达到9家,摆脱了在QFII业务方面的弱势局面。

      (4)积极鼓励开展业务创新。2006年,为了推动业务创新,公司设立了双新推动委员会,并制定了《关于中信证券公司创新工作指导意见》和《中信证券公司创新奖励办法》等创新指导性文件。

      各业务线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公司作为联合主承销商,完成工商银行A+H同步发行,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单股票IPO;公司担任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的财务顾问和承销保荐机构,是国内首次采用以双边股票价格为基础的市场化吸收合并;公司承销了首只无担保企业债券———06三峡债;公司所保荐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江苏吴中BT项目回购款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经过各方努力得以顺利完成;公司保荐了马钢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在可转债发行中采用了对利率进行询价的创新,是国内首只分离交易可转债产品;同时,公司还完成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技术准备。

      (三)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公司面对的竞争形势

      国内证券公司经过综合治理,资产质量大为改善,通过买壳上市、并购重组等手段,资本规模将迅速提高。一方面,随着传统业务如股票承销大项目发行高峰逐渐到来,传统业务总量增幅将逐渐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证券公司资产质量改善,开始进入正常经营轨道,国内传统业务竞争将进入白热化,利润率随竞争激烈也将逐渐走低。

      中金公司、高盛高华、瑞银北证、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都在瞄准高端客户,目前,国内大盘股票发行项目,已经很难独家做主承销商。2006年,除大秦铁路外,融资额较大的项目主承销商至少是两家,通常都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债券承销也是参与家数越来越多,佣金费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资金及销售网络上具有极大优势,而这些优势已经在债券、短期融资券承销等业务上,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在经纪业务和其他产品创新方面,公司同样面临着来自于竞争对手越来越强的竞争。

      

      

      (下转D10版)